目前,常态化错峰已成为唯一能在短期内缓解供需矛盾的手段。就目前过剩情况,如果没有错峰,企业盈利状况将更加恶化。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错峰生产停窑时间持续加码。云南也不例外。
根据云南省工信厅、生态环境厅要求及水泥协会倡议,云南水泥企业全年计划停窑100-150天左右,第三季度计划完成停窑60天。截至8月31日,云南绝大多数企业已停140天左右,仍有部分水泥企业执行错峰生产计划不彻底,持续扰乱当地及周边水泥行业正常发展秩序。
据水泥人网通讯员消息,为了维持市场的供需平衡,云南地区主要水泥企业如云水、西南、华新、海螺、红狮等规模较大企业坚决执行错峰生产计划,持续引领区域水泥行业健康发展。然而,以元江县永发水泥有限公司和云南省活发集团刘总旗水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部分企业,无视市场规则,落实错峰“掺水”,水泥熟料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把整个地区水泥企业拖到了亏损亏现的边缘。
截至8月底,永发水泥和活发刘总旗水泥的停产时间分别为64天和84天。距离要求分别差86天和66天。显然没有完成第三季度错峰停产要求。从全年来看,2023年仅剩余100天左右,未来三个月全停才有可能完成年度计划,目前看几率为零,存在极大违规风险。
同时,低价倾销并没占到所谓“便宜”,在环保持续加压、煤炭成本居高的当下,永发水泥已经出现资金捉襟见肘状况,据公开信息,仅2023年,永发水泥动产抵押3次用来补充流动资金,抵押物总金额8400余万元。
盈利是企业经营底线和终极追求,低价销售恶性循环,会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尤其在目前暴雷事件频发的环境下,较低盈利致使企业应对外部风险能力显著降低,岌岌可危,甚至出现支付供应商货款不及时、员工薪资拖欠等恶性现象。当下需求低迷,所有企业绷紧了神经紧盯客户和原有份额,维持区域量价弱平衡,一旦有企业降低销售价,同行跟进速度极快,正如当地其他企业描述“格局太小,降价销售让企业没有尊严,也根本占不到便宜,最后还是坑了自己也坑了大家,得不偿失。”
永发水泥有2500t/d和1167t/d两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小线因能耗和成本太高的缘故,前8个月停窑243天,2500吨窑仅停64天,用这条本就开不起来的窑多停来“置换”另一条尚有竞争力的窑不停,不仅误解了“两厅”文件要求,也曲解了“两部委”错峰停产的本意。2020年两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常态化错峰生产的通知》明确要求: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都应进行错峰生产,全国水泥错峰生产地域和时间常态化,各地工信、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大落实和检查力度,保障常态化错峰平稳有序、顺利进行。永发水泥如此“置换”常态化停窑,曲解政策,不仅未给自身和行业带来任何益处,更是没有深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违背了国办发(2016)34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让所在区域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化为泡影。
无独有偶,在玉溪地区,还有一家企业5000t/d熟料线,早在投产之时就注定了会加剧当地过剩。近五年,云南新建水泥熟料产能971万吨,其中包括活发集团刘总旗水泥155万吨/年熟料产能。而在2019年,该区域产能就已经严重饱和,彼时产能过剩带来价格战的担忧已变为事实。为释放产量快速回本,刘总旗水泥不仅停窑时间严重低于正常进度(今年截至8月底仅停84天),而且水泥熟料出厂平均价格长期位于当地最低水平,波及云南核心市场价格瘫痪,其他企业“不得不”降价予以反击,将区域拖进价格恶战的下行漩涡。
据了解,刘总旗水泥早在2020年就实现营收7.597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2965亿元,税收总额1.2931亿元,且是玉溪市水泥行业规模较大、年产水泥较多、品牌知名度较高、装备较先进的水泥企业,更是省、市、区各级政府重点扶优扶强水泥生产骨干企业。然而,这么一家地方重点企业,2021、22、23连续三年因环保违法违规被相关部门予以处罚。不知是否因当地纳税大户原因,云南省水泥行业协会在落实两部委和省两厅文件要求、积极引导刘总旗水泥加强自律时,迟迟未得到相关主管部门配合。
最初,水泥错峰生产是为控制区域大气污染,化解过剩产能,避免盲目生产导致行业恶性竞争,提高资源利用价值。后来逐步演变成一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控手段。2022年以来,云南市场需求大幅下滑,全省亏损面高达80%以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和两部委常态化错峰文件要求,实现区域效益稳增长,各企业必须要正确清醒的认识行业形势:当下和将来,水泥需求或将持续疲软,去产能遥遥无期,企业间更需诚信经营,常态化错峰,自律自救自保,共促行业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