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螺水泥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9.73亿元到166.33亿元,与2021年同期相比,减少166.34亿元到192.94亿元,同比减少50%到58%。照此计算,同比2021年海螺水泥每天少赚5000万元左右。
海螺业绩下滑,一夜回到五年前
回顾海螺水泥近10年的历史业绩可见2019~2021三年间,其日赚利润均达到9000万以上。2017年日均利润4300万与2022年相当,海螺业绩一夜回到五年前。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公开数据
海螺水泥表示,本期业绩预减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房地产市场下行、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水泥市场需求下滑,公司水泥产品销价及销量同比下降;同时受煤炭价格及电价上涨影响,公司产品成本同比上升。
海螺水泥地产业绩占比40%,2023年将继续以市场为中心,在份额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量价利水平
相关行业人士表示,行业景气度下滑的根本原因是需求下滑。2022年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加之部分开工需求后置,造成水泥需求下滑。
海螺水泥总经理李群峰曾提到,海螺水泥下游客户中房地产行业占比约为40%,不同区域市场会有一定差异。周期下行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基础。公司将按照既定的经营目标努力,对内加强成本管控,对外加强终端市场建设,保持合理的市场份额。
2023年海螺水泥将继续以市场为中心,在份额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量价利水平。对于2023年基建、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海螺水泥表示,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仍有一定空间,在“保交楼”“稳经济”配套金融政策支持下,短期内对水泥需求有一定支撑。
煤炭价格大涨,海螺水泥燃料及动力成本上涨11%
煤价上涨导致包括海螺水泥在内的能源消费大户成本上涨,海螺水泥2022年半年报显示,燃料及动力占费用成本的64%,而且呈增长的趋势。2020年的燃料成本占比为53%,2021年是55%。
近三年已经上涨了11个百分点的燃料成本,是因近几年各种能源价格上涨所致,能源价格很大程度决定了海螺水泥的利润空间。
海螺水泥表示,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节能降碳、信息化和数字化等方面。目前公司水泥窑余热发电、光伏电站发电占总用电量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一,有效降低了公司能源成本。未来将持续深化与大型煤企的战略合作,加大节能降耗技改投入,努力做到降本增效。
毛利率五年下滑11.38%,海螺水泥将继续依照市场化原则展开竞争
相关数据显示,海螺水泥毛利率也出现了大幅的下滑,从2018年的36.74%下滑至2022年三季度的25.36%,五年内下滑了11.38%。下滑的部分正是企业损失的利润。
一位接近海螺水泥的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下半年,包括华东区域在内的水泥消费核心市场需求将恢复,但恢复程度非常有限。海螺水泥作为龙头企业,仍将继续依照市场化原则展开竞争。
海螺水泥不差钱,将继续发力兼并重组、收购同行
海螺水泥不怕价格战,即使水泥价格大跌,也不怕。海螺水泥手里握有大量的现金,正好可以借机进行市场整合,抢占市场份额。近年来海螺水泥已经收购了大量的同行企业,持续稳定着其产能第二的位置。
从企业资产负债率来看,从2013年开始海螺水泥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仅为18.84%,作为一个重资产的水泥企业,市值过千亿,这么低的负债实属不易。
都知道负债率高不是好事,其实负债率低也并非好事。工业类企业资产负债率的适宜水平通常在40%-60%。资产负债率低,说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外面欠得少,内里就没有压力,从这一方面讲不利于企业发展。
从另一侧面来看,在水泥行业客户“存量”、需求不旺的现状下,要么是从同行企业那里获得份额扩张地盘,要么是大势所趋整个行业共同发展。针对当下的行情,似乎也只有从同行企业那里获得更多份额一个办法了。从海螺水泥近年来的市场布局可见,无论是“收复失地”,还是“布局三北”都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动手。
海螺水泥董事长杨军此前也曾表示目前行业到了必须要有新的举措的时候了,竞还是合的问题,合肯定是一个趋势。前两年行业做产能置换,实际产能是在增加的,以前很多是僵尸的产能变成了有效的新增产能,而需求是下降的。行业内不新建,而是更多兼并重组。不少小企业也表达了希望被整合的愿望。错峰生产是治标不治本的,还是希望供需格局能有一个真正平衡的节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所有水泥企业都面临着能耗和污染的问题。能耗过高的企业必然被淘汰。行业到了大洗牌的时候,即使在价格战中拼得过海螺水泥,在能耗、环保上也可能被刷下来。
未来那些产能规模相关较小、能耗高,排放大的单体企业,绝大部分会成为包括海螺水泥在内的一些行业龙头的“盘中餐”。
投资发展方面,“十四五”期间,海螺将聚焦水泥主业,稳步推进国内项目并购和海外项目建设,打造绿色低碳智能化工厂,同时加快骨料、商混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储能等新能源产业。这些项目短期内可能见不到实际的效益,但在当下至少能为企业赢得了“领航”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