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集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之路。1984年,为充分拥抱商品经济并加强对外开放,集团前身更名为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总公司;1992年集团总公司的成立,又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经典案例。进入21世纪,金隅集团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助力下大步迈进。
经过几代金隅人的付出,金隅集团从单一的建材公司发展成为集聚“水泥及预拌混凝土、新型建材制造及商贸物流、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与管理”四大板块的大型市属国企。水泥板块由最早的产能400多万吨发展至超过1.7亿吨;房地产板块开发建设各类房地产项目130余个,规划总建筑规模约3000万平方米。
“作为北京国资旗下的市属国企,金隅集团的任务使命决不仅是财务数据好看而已。”金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德义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近几年,金隅集团在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产能的淘汰置换、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等领域可谓不遗余力。节能环保、新材料、绿色制造等领域将成为金隅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抓住改革开放机遇
姜德义认为,金隅集团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金隅集团也因此走出一条“金隅特色”的发展壮大之路。与刚实现股份化改制之初的2005年相比,金隅集团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636.78亿元,增长近11倍;净利润29.5亿元,增长近17倍;截至2017年底的资产总额2322.07亿元,增长18倍;截至2017年底的净资产为699.18亿元,增长27倍。
面对改革开放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资本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金隅集团每次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2005年,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单位发起设立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产权多元化;2009年和2011年分别在港交所和上交所上市,成功搭建“A+H”资本市场融资平台;2016年底,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持有金隅集团的全部国有股份无偿划转至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完成了北京金隅的整体上市。
姜德义表示,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金隅始终将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归功于集团上下坚持不懈将技术和制度创新置于多年来发展的核心位置。
为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要,金隅集团通过优化重组、股权调整、业务整合等方式,设立金隅冀东水泥公司、金隅地产开发集团、金隅冀东混凝土集团等3个二级产业平台公司,以及冀东发展集团和天津建材集团2个综合管理公司。同时,按地域相邻原则将多个企业归于一个管理考核单元,以区域公司或区域党委建制形成区域化管控体制,压缩管理层级,进一步提升管控水平和运营质量。
姜德义告诉记者,金隅集团的模块化体系给内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为此,集团聘请了专业咨询机构完成集团一体化管控信息平台建设实施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统一的管控体系、数据体系以及基于一体化管控的信息化体系。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新技术,金隅集团的管理水平、运作效率和业务协作能力不断提升,为有效防控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金隅集团将继续朝“国际知名、全国领先的建材产业集团”的目标迈进。在充分把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金隅集团将利用整体管理、品牌、技术等专业优势以及产品集成配套能力,在服务保障中央和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提升,彰显国企实力,树立良好形象。
水泥厂变身环保设施
在人们的印象里,水泥厂仿佛就是污染的代名词。但在金隅集团旗下,却有两家为生态环保而生的水泥厂,没有它们的存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量的危险废弃物将“无处安放”。“在未来,水泥将成为金隅水泥厂的副产品,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和生活垃圾处置业务将成为核心。”姜德义表示。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切实改善空气质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让早已意识到环保转型升级重要性的金隅集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改革方向:以水泥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利用现有产业优势转型升级,必须坚持在绿色循环低碳方面的改革,必须当好“城市的净化器、政府的好帮手”。
“经过十几年的创新和改革,金隅集团在北京的水泥厂已经全部转型成为环境保护而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危险废物,金隅集团的水泥厂承担了北京市超过90%的垃圾焚烧、95%的危险废弃物、25%的污水厂污泥等无害化、资源化处置任务。”姜德义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金隅集团旗下的金隅琉璃河水泥厂历经10年的艰苦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内首条水泥窑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示范线。该技术可实现二噁英的彻底消除,并一度成为国际上实现飞灰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利用的唯一案例。
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复制到所属17家京外水泥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环境治理发挥积极作用。其中,位于保定的水泥企业已经处置了大量积存于雄安新区的制鞋废料和有毒有害废弃物。同时,作为应急保障单位,金隅集团的水泥厂还肩负着北京市环境应急突发事件救援及违禁物品销毁等重要工作。
姜德义告诉记者,占地面积动辄几百亩的水泥厂给集团公司的财务回报非常有限,但金隅水泥厂的存在绝不是单为了盈利。以琉璃河水泥厂为标杆,集团公司水泥厂的转型正在快速展开,到 “十三五”末,金隅集团将实现42家企业转型升级,投产58个环保产业类项目,其中危险废物项目35个,市政污泥项目15个,生活垃圾项目8个,形成年100万吨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100万吨以上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和100万吨以上生活污泥处置能力。
据介绍,为加快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和产业结构调整,金隅集团于2007年在河北大厂县以较低成本征地千余亩建成金隅现代工业园,陆续承接在京制造业企业的产能转移。目前,该园区已发展成为家具木业、矿棉吸声板、玻璃棉、矿棉、涂料等一批绿色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基地,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首都新机场、冬奥场馆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优质可靠的高标号水泥、高强混凝土、天坛家具、TOTO洁具、不燃级保温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型装饰装修材料等保供服务。
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
金隅集团早在2007年就开始着眼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布局,收购A股上市公司太行水泥便是这一战略的体现。
2011年9月,金隅集团通过换股吸收的方式合并太行水泥,在搭建“A+H”融资平台的同时,更为近年来金隅成功实施逾60余宗兼并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开启了崭新的资本运作之路,也为金隅实现建材行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姜德义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金隅集团重组并购河北冀东发展集团作为以市场化方式实施的水泥行业最大的重组并购案例,已成为全国水泥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典案例。2018年5月,金隅集团参与天津建材集团混改并实现对其控股,成为市管企业完成混改的首例,为实现区域产业资源优化整合、转型提升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国资企业之一,金隅集团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一马当先,充分发挥了国企示范作用。姜德义告诉记者,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团公司先后关停和疏解了在京重点企业25家,其中实施搬迁12户,重组整合7户;分流安置职工1.5万人,腾退土地建筑31万平方米;清空低端产业用地15万平方米,拆除低端产业占用建筑16万平方米,整治腾退地下空间6.5万平方米。
姜德义举例道,通过与区政府合力攻坚,采取法律、行政等手段,妥善解决了困扰丰台区数年的大红门鞋城的疏解难题,并运用经济手段,经过与外方艰苦谈判,最终实现科诺木业公司的关停,为南中轴路统一规划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姜德义看来,对下属企业进行整治、关停和迁出,表面上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和费用,但公司通过合理利用疏解腾退出的土地等资源,发展培育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新业态,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成功实现了腾笼换鸟与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比如,规划建设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和怀柔兴发科技小镇等;对延庆金隅八达岭温泉度假村进行整体改造提升,使其软硬件具备承接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的相应条件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