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对社会的综合贡献,必然要涉及它在环保工作中的表现。预分解技术的发展,不仅让生产要节能减排,还要对矿山资源综合利用、采剥后进行绿化处置;不仅控制了自身排放,还能最大幅度消纳其它行业的工业废料、危化物及生活垃圾。这方面的工作虽已起步,但仍任重而道远。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水泥的性能并不理想、能耗也较高,而且劳动生产率尚有提升空间,在直接影响人均利润。尽管近二十年来,这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与产量规模增加的幅度相比,还只能说不够快。而且当初不少企业是靠追速度、数量与规模,形成了不少劣质产能,大大降低了优质产能的比例,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实力、。就此而言,按上面所述走去劣质产能的途径,行业才会健康的瘦身,也才是履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康庄大道。
这两个“十元”有可比性吗?
某领导有一句高谈阔论:“生产中要想降低十元钱成本,不知要花多大力气;但如果能掌控市场,价格提升十元钱,就是一句话的事。”不知此话的本意如何,是强调兼并重组的重要性呢?还是为追求在全国行业中的垄断地位制造舆论,或自我标榜在企业兼并中的重大贡献呢?至少不是有意抹杀技术进步在降成本中的重要作用吧!
不管是何出发点,这种比较的立意站不住脚。通过管理与技术降成本的十元钱,是标志人类在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方面的进步,是真正促进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动力。而依靠人为掌控市场、实则“垄断”涨价的十元钱,则是在与其它行业与企业,争市场蛋糕的分配比例,是消极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百姓和社会多付出额外的代价。尽管该“垄断”企业,眼前能金银满钵;也尽管会改变中国水泥市场因恶性竞争售价过低的现状。但这类“垄断”更会使社会倒退,不清除这类“垄断”的氛围,就不会鼓励靠质量与成本的竞争,国家与社会就不会进步。
格力空调的董事长董明珠在讲演中说:‘中国制造’不能总是低价低质的代名词,企业大并不是目标,而应当是让更多的人生活更好。正是空调界有这样一位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中国百姓才值得庆幸,有低风、低音、低能耗的空调使用。那么,水泥界有这样的企业家吗?能让中国百姓有低能耗、使用耐久的水泥吗?原海螺领导尽管旗帜没有董明珠那么鲜明,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为提高企业实力努力奋斗,而不是靠“垄断”市场价格。中国这样的领导越多,中国制造才会越强大,才会在世界上顶天立地。
当前水泥行业为市场所逼,为了去产能,实行统一停产、降低运转率,虽然缓和了供大于求,但生产成本肯定是毫无例外地上升了。此时是靠价格提升,即所谓‘增本增效’过日子,而企业素质、即产能品质并无任何提高。他们面对要求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动于衷,就无法靠提升水泥性能、降低能耗在低谷的市场中拼杀,当然更谈不上用优质产能占领市场,社会也无法从他们的改革中分享红利。
按照中央要求,一定要让百姓从改革中有获得感。如果用此要求去衡量这两种十元:降低成本的十元,是符合这种要求,在为民造福;而靠“垄断”市场价格的十元,不但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还要遭受唾骂。前者才是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后者则是历史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