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业整体情况看,水泥售价是影响总体利润的关键因素。即使2012年水泥行业出现总体利润巨量减少,各地区企业之间依靠自律协同,水泥售价依然能维持在可使企业获利的水平。正因为如此,大企业之间的产能布局之争也在继续上演,明知争相建产能肯定会导致皆输格局,但是都认为自己新建产能肯定是最优的策略,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产能大小也决定了在市场上的话语权。2015年,由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尤其是房地产下滑直接导致水泥市场需求量下滑,使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和尖锐,产能扩张和行业内恶性竞争的恶果终于显现出。2015年1月,全国PC32.5水泥均价300元/吨,2015年12月降至258.54元/吨,降幅为13.8%;1月份全国PO42.5水泥均价357元/吨,12月降至305.4元/吨,降幅为14.45%。事实上,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四川的达州、广安地区,市场竞争已达到毫无理性更无规则的程度,市场水泥价格早已经降到了180-190元/吨。
2015年对于水泥行业来说简直就是血雨腥风的乱战。大企业主导引发了全面的恶性的价格竞争,打破了行业内的自律和协同局面,全国各地区的水泥价格均跌至谷底。有市场必然有竞争,理性的市场竞争才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而不惜打破市场规律,甚至打烂市场,就是恶意的破坏市场经济行为。没有规则的市场,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公平的。2015年新增的31条熟料生产线主要分布在广东、贵州、广西等省区。其中22条生产线的每日产能超过5000 吨,百分之六十是来自行业中前10大水泥生产企业,而海螺水泥的贡献最大。在扩张产能上,大企业无人能敌,在市场竞争上也是依大欺小,凭借雄厚的资本,不惜亏本赶杀竞争者。在这些大企业里,除了华东和中南地区,在其他地区的工厂有多少是盈利的?有一些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被逼退出市场,但是所谓劣势并不完全是指这些企业的产能落后,他们的劣势是在完全被扭曲的低价市场面前,融资的能力处于劣势,这恰恰是大企业的优势所在。因此,2015年国内市场对水泥的需求下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外因,为了占有市场份额在业内所引发的恶性价格竞争才是利润大幅度减少直至亏损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困局?
有人说了,我国的水泥标准比国外水泥标准低,我们大量使用32.5等级的水泥,造成了工程质量问题,还有小企业在32.5等级水泥中掺加乱七八糟的混合材,32.5水泥质量不能保证,应该尽早取消32.5等级水泥,不仅可以提高水泥产品的品质,还可以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等等。发表这种言论的人其实是不懂水泥的。首先,水泥的品质好坏并不是依据其强度等级来划分的;工程质量不好,并不仅仅是因为使用32.5强度等级水泥的原因。其次,水泥的质量基本上主要是取决于熟料的质量,不合格的熟料才是引起水泥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再次,水泥产能过剩重的终点是熟料产能过剩,而且熟料烧成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环节,为什么要拿32.5等级水泥说事呢?去年我国已经取消了复合32.5强度等级水泥,对此,我认为是非常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