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民营企业湖北天地重工携手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盾构机“天地一号”,率先在江夏下线。
2010年,总部在汉的中铁科工集团联合日本小松公司,生产的盾构机“开拓号”,也宣告下线。
2011年,武重引进德国海瑞克公司技术,生产的盾构机,用于武汉地铁2号线中南路至街道口区间隧道施工,成功解决“丁字桥难题”。
据悉,汉产盾构机已成功应用于地铁2号线、3号线、6号线、11号线的隧道掘进。但遗憾的是,其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且目前还不是主力军。
中铁七局项目经理孔富勇介绍,曾在武汉地铁6号线区间“服役”的“奋进1号”、“奋进2号”盾构机,均产自总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装备集团,每台造价4000万元左右,“先用于苏州地铁项目,后来转战武汉。”他说,盾构机设计寿命不长,大多为定制,改装后再利用,都要进行技术攻关。
去年12月,武重为成都地铁生产的“天府1号”盾构机顺利通过用户验收,刀盘直径8.6米,总重达1400多吨,这是目前为止武重生产的最大规格盾构机,也是较为少见的外地订单。
巨额投资化解过剩产能
武汉地铁集团计划合约部负责人常嘉算了一笔账:这些年,直接用于地铁建设的水泥、钢筋合同额约220亿元,约占地铁总投资的15%左右。
其中,水泥约20亿元,主要由亚东、华新以及三峡等诸多品牌包揽;钢筋百余亿元,主要使用武钢、宝钢和鄂钢的钢材;商品混凝土80亿元,主要用于生产管片和箱涵,紧跟盾构机,拼装在地铁隧道里。
统计显示,武汉地铁4号线二期铺轨所用的钢轨、道岔,合同额约4000万元,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均为8000万元。武汉地铁集团透露,在建地铁铺轨所用的钢轨,大多来自攀钢,而不是家门的武钢。有关人士认为,宝武重组后,也许会更加重视家门口的地铁订单。
外地企业抢食武汉地铁“蛋糕”
总部位于山东济南的中铁十四局,承建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区间和徐家棚车站,中标价13亿元,其中定制德国海瑞克盾构机3亿元,工人劳务4亿元,土方运输1亿元,混凝土1亿元,再算上盾构管片拼装、场地租赁等其他成本,盈利空间有限,“我们第一次来武汉,先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该公司武汉指挥部副指挥长王承震说。
接下来的地铁5号线,中铁十四局一举中标多个标段,今年将进入大规模施工。
武汉地铁集团计划合约部负责人常嘉多次参加地铁项目招投标,根据她的经验,地铁施工中所需的盾构管片、箱涵大多在本地生产,电器开关、电线电缆、防水材料、沥青路面等大多使用本地产品,挖掘机、起重机、钢支撑、脚手架、模板等施工机具均在武汉建材市场租赁,劳务工人大多就近招聘,可极大带动武汉本地建材、机械装备制造、租赁等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
熊朝辉所在的铁四院,以武汉为大本营,累计在苏州、昆明等18个城市承担60余条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项目,其中15条线开通运营,通车里程近500公里,占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十分之一。
铁四院董事长蒋再秋说,铁四院发展进入国内轨道交通设计第一方阵,离不开武汉地铁建设的广阔舞台。正是武汉地铁高强度大规模建设,推动了铁四院的技术发展,锻炼了一大批地铁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