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7年1月9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奖的女科学家。她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世界上约有2.5亿人感染疟疾,将近100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如果没有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2.5亿疟疾感染者中将有更多的人无法幸存下来。据世卫组织《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由于采取包括ACT治疗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2000—2015年间全球的疟疾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37%和60%,挽救了约590万名儿童的生命。因为这一突出贡献,2015年10月,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水泥作为基础材料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此,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水泥科研最前沿的专家们致敬。2016年与水泥工业相关的获奖项目有哪些呢?现盘点如下: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及单位 |
推荐单位 |
F-307-2-01 |
水泥基压电复合监测材料与器件成套制备技术及在混凝土工程应用 |
程新,黄世峰,徐东宇,徐跃胜,王蕾,秦磊,济南大学 |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
编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及单位 |
推荐单位 |
J-214-2-02 |
水泥窑高效生态化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成套技术与应用 |
李叶青,胡曙光,王焕忠,王加军,胡贞武,谢峻林,黄晓理,张江,陶守宝,张瑞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
职称评审体制不健全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环境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由于我国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一部分沽名钓誉,无真才实学者,无杰出贡献者却能平步青云,坐享其成,而克勤克俭,兢兢业业的类似屠哟哟这样的科学家,却在评审中屡屡落选。
有网友爆料,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曾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还有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凭借雄厚的资金赞助,以钱换名,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我国院士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像屠哟哟这样做出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在国内得不到应有的荣耀,却要在被国际认可后方来补救,中国的这种职称评审体制值得国人深思。
国人急功近利 浮躁成风
2015年,85岁的屠哟哟获得的诺贝尔奖的奖金46万美元,合当时人民币大约276万人民币。彼时,明星黄晓民正在婚礼进行中,他的婚礼花费2亿元,与屠哟哟的诺贝尔奖金相比,高出近100倍。当时,网络上针对这两件事的言论铺天盖地,有人评价说,“屠哟哟一生努力不敌黄晓明一场做秀”。
一位是获得诺贝尔奖,至今在北京只能买半个客厅的科学家。一位是豪宅广厦吃喝不愁,办一场婚礼几乎瘫痪上海两座机场的年轻演员。2个亿的婚礼花费和科学家辛苦一辈子连半个客厅都买不到。这种信息让任何一位有良知的看客都无比心酸。也许,我们可以把默默无闻的科学家说得多么脱俗不思金钱,但是,任何人的本性之初都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屠呦呦穷其一生所获报酬竟然不如一位戏子一场演出的收入。这种巨大的反差与价值观的扭曲,进一步的放大了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安逸享乐奢靡的思想毒瘤。这种思想毒瘤迫使新一代人急功近利、浮躁成风,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
诸葛亮《诫子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急功近利、浮躁是幸福、快乐和成功的最大敌人,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负面心理表现。急功近利、浮躁让人心神不宁,焦躁不安,盲目冒险。急功近利、浮躁,崇尚明星的歪风早已感染了多少青少年,还有多少人愿意终生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地做枯燥无味的科研,过寒酸简陋的生活?许多少年儿童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做明星,奢华风光,很少有人愿做科学家,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类似屠哟哟这样的科学家无名无利,清贫寒酸。如果社会让这种风气裹挟任凭民众在娱乐致死中狂欢,我们靠什么去实现振兴中华的梦想。
应试教育扼杀了青少年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少年强则国强
近一千年内,中国再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而同时,西方国家却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涌现。蒸汽机,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发电机,无线电,电影,电视,卫星,电脑,GPS,网络,手机等等,这些新发明的事物中,几乎都没有一件是中国人的。除了这些科学技术的发明,西方人在科学理论的发现上也硕果累累。如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元素周期表,能量守恒,进化论,相对论等,除了一些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少能见到中国人名字。
有人归咎为中国的教育误了几代人。虽然科举考试已经废除了100多年了,但我们并没有走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思维。中国人对考试的重视与对分数的追求的热度从来就没有丝毫减弱过,而且常常以此为傲。但这种教育过分强调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不是引导与激励学生去研究新事物,发明新技术,创造新理论。太强调记忆的教育方法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无数的高考状元后来并没有大的作为;曾经在全中国引起极大轰动的“科大少年班”的孩子们,至今并没有几个做出较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