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将是水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采取何种方式“去水泥产能”,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行业非常关注的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化解产能过剩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受到上上下下的高度关注。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这对建材行业也特别适用。
两会期间,记者就水泥行业如何去产能问题专访了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
基础原材料行业不能简单靠过度竞争
在以资源为要素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不能靠简单的过度竞争、打价格战来解决过剩问题,而应该用更高级的市场手段和市场功能来解决,就是联合重组、市场整合。这也是全世界在基础原材料行业遇到过剩问题之后所采取的成功的做法。
孟宪江:您一直对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也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受到行业上下关注和重视,为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普遍认为,2016年,水泥行业的形势会更加严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宋志平:中国水泥行业进入平台期,呈现下行趋势。2014年是水泥行业发展的峰值,2015年首次出现需求下降。过几天,水泥行业将在珠海召开“12+3”峰会,我们对今年水泥行业情况进行了一个简单摸底。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二月份的水泥市场状况比较差,主要是因为行业共识没有凝聚起来。中国建材是希望通过错峰生产、限制新建、区域整合等方式,达到去产能、提质增效的目标,但是据了解,个别水泥企业现在还有打价格战的想法。思想乱了,行业的情况就更乱了。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对我们当前的水泥行业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去产能。现在小立窑基本淘汰掉了,实际上水泥行业存在的过剩已经不完全是低端落后的产能过剩,先进产能也过剩了。“去”谁或者不“去”谁,都不好办,所以对水泥行业来说,去产能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艰巨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担心,就是现在钢铁和煤炭是国家层面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煤炭行业肯定是要去产能,这样煤炭价格势必要涨,可能会涨一倍左右。水泥行业如果没有一个去产能的杀手锏,不能够把煤炭的价格上涨传递出去,两边一挤,水泥行业将更加艰难。更何况水泥行业现在连前几年建立的自律协同的共识也打破了,又恢复到混乱的竞争状态,一盘散沙,行业已是岌岌可危。这个时刻,从事水泥行业的人,尤其是水泥行业大企业的领导人,应该站在全局立场上思考去产能这个问题。
孟宪江:面对这些问题,您认为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宋志平: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如果靠目前的过度竞争、打价格战的方法,短时间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全行业的情况更加糟糕。我以前讲过市场竞争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竞争,是好竞争,有利于企业进步和市场健康化;但也有一种是恶性竞争,是坏竞争,它会破坏企业的生存,损害市场,这已是被全世界的市场经济所证实了的。一味地把竞争说成一朵花,说成是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是偏激的,西方那些非常崇尚市场竞争的国家也不是这样做的。中国这种盲目杀价,甚至自杀式的恶性竞争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是中国小农思想和早期西方的一些不成熟的竞争理念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一种非常坏的东西。从长远的角度和水泥全行业的利益来看,我们必须找出企业新的市场生存之道。
再者,市场竞争对于不同的行业所显现的效果也不同,钢铁、煤炭、水泥属于基础原材料行业,其特征近似于资源行业,主要以资源为依托。基础原材料行业不同于普通制造业,尤其不同于高科技制造业。普通制造业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依赖资源,比如土地、厂房等,但技术含量才是其主要的竞争力。高科技制造业更是如此,它不依赖土地和厂房,一间很小的房屋就可以创造很高的价值。
基础原材料行业高度依赖于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有土地、矿山,以及环境容量。地方政府需要用这些资源来吸引投资,所以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的过剩,看起来似乎是企业的无序行为,实际上背后的主要推手还是地方政府。
在我国,电视机和手表等产业的发展,是在自然状态下一轮一轮地淘汰,这是市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以资源为主要要素的基础原材料行业,我觉得不能靠目前这种简单的过度竞争、打价格战来解决过剩问题,而应该用更高级的市场手段和市场功能来解决,就是兼并重组、市场整合。这也是全世界在基础原材料行业遇到过剩问题之后所采取的成功的做法。我们讲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市场的作用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市场有优胜劣汰的方法,还有兼并重组的方法。兼并重组、市场整合是解决产能过剩以及无序竞争、恶性竞争、胡乱杀价等行为的重要方法,是能够解决全行业亏损困局的一个成功的方法。
区域整合是水泥去产能的唯一出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调整。水泥和钢铁、煤炭相比有一个特点,就是水泥是短腿非贸易性产品,我们要围绕它的这个特点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地彻底解决。现在的水泥行业还是要走区域整合这条道路,由区域大企业去“间苗”,实现区域内水泥企业的联合重组。
孟宪江:您对水泥行业的特殊性有很多的看法和观点,请您跟大家分享一下。
宋志平:我认为水泥和钢铁、煤炭虽然都是基础原材料行业,但是水泥和钢铁、煤炭相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水泥是短腿非贸易性的产品。所谓非贸易性就是指不可长时间存储、不可远距离运输,经济半径比较短。所以水泥行业要围绕它的这个特点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地彻底解决。经过长时间综合国际成功经验和国内形势的考察和思考,我认为,现在的水泥行业还是要走区域整合这条道路,由区域大企业去“间苗”,实现区域内水泥企业的联合重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调整。早在2009年,我就在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提出,“停止新建水泥生产线,认真进行听证会和科学布局”“通过推动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两个轮子,实施大水泥区域化战略”“中国水泥行业应形成大企业主导的各自战略市场区域的格局”等10个建议,若当时按照这些建议做了合理布局,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们还要做好合理布局这件事。因为区域整合是解决当前水泥产业技术装备同质化、处处时时产能过剩的唯一办法。
第一,它可以使得该区域现有企业都能够享受到整合后的好处。古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家都打打杀杀,优胜者胜得很辛苦,弱者退出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区域整合是给水泥行业实现自我救赎的一次机会。
第二,保全债权人的利益。竞争过程中债权人会形成死帐坏帐,这样就拖累了银行,银行出现大量的坏帐,金融就会动荡。国际上几乎所有的重组都是由债权人发动,这样可以保全债权人的利益。日本企业设有常务或专务职位,这个人往往是银行派驻的,在董事会中有否决权,对整个公司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债权人不能游离于企业之外,应该也进入企业的决策层,在必要时成为推动企业重组的决定性力量。而在我国,债权人往往躲在后边“听天由命”,这是不对的。区域整合对债权人是非常有利的。
孟宪江:您提出的区域整合概念比较有新的针对性,那现实中我们该如何做呢?
宋志平:在区域整合中,一是可以股权合作,在这个区域里大家都是股东,把每个企业集中打包成一家大公司,然后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去产能,科学合理地发挥该区域内水泥生产线的产能。
二是采取大企业相互置换产能的做法。大企业甲在这个区域有产能,大企业乙在那个区域有产能,这样甲乙两家大企业就可以通过产能置换的方法,把一个区域的产能向着一家大企业进行集中,让一个区域形成一家大型企业占主要市场份额的格局。
在西方国家,如果3家企业在一个区域市场的占有率为70%以上,这个区域市场基本就是健康稳定的,但由于中国市场的成熟度不高,企业的竞争心理也不健全,现在两广地区,其实只有三四家大企业,但仗打得一塌糊涂。根据现状,我个人认为,可以通过整合,让一家企业在一个区域内占70%左右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个区域市场稳定健康。当然这家企业可以是多股东的。
三是成立销售共同体,就是把销售联合在一起,形成销售的共同体。这个销售公司可以由大家出资来共同组成。
总之,只要围绕一个区域一家企业占7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个区域的去产能就能实现。这种区域整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去产能,也是解决中国水泥产能过剩的最好办法,或许有可能超过西方兼并重组的效果。
关工厂也是发展生产力
过去我们建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收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关工厂还是为了经济效益;建工厂是生产力,收工厂是生产力,关工厂还是生产力,该关的不关就是破坏生产力。该关的关掉了,产销平衡了,才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整个行业才会有经济效益,企业也才能长久获利。
孟宪江:面对2016年的行业形势,关工厂是一个必然选择,您认为,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关工厂也是促进生产力。这一观点很有特色,请您给我们谈谈您的观点。
宋志平:少了建,多了关,这是一个基本逻辑。过去我们建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收工厂是为了经济效益,现在关工厂还是为了经济效益;建工厂是生产力,收工厂是生产力,关工厂还是生产力,该关的不关就是破坏生产力。该关的关掉了,产销平衡了,才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挥,整个行业才会有经济效益,企业也才能长久获利。
区域整合之后的首要任务是关工厂。必须先彻底关掉小立窑的尾巴,日产2500吨以下的熟料生产线和直径3.2米以下的水泥磨机要关,过剩的日产5000吨甚至万吨熟料生产线也要关。
在过去十四五年间,从2000年开始,我国水泥业完成了西方国家五六十年的工业化过程,期间也经历了我国水泥工业的初始化阶段,地方政府和企业热情高涨,到处建工厂,记得我那时差不多每个礼拜都会去参加生产线奠基、开工。后面的十年就是收工厂,搞联合重组,因此中国建材有了四大水泥企业,提升了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现在产能严重过剩后我们开始关工厂,要把以前建设的和重组的一些工厂关掉,很多人想不通,但这是规律。
十年前,我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住友大阪等很多大型水泥公司的很多现代化生产线都停掉了,锈迹斑斑停在那里,当时我还很不理解,觉得很可惜。十年过去了,现在也到了我们关工厂的时候了。发达国家五六十年才走完的历程,我们只用十四五年就走完了。
关工厂必须在区域整合之后的基础上统筹安排,由70%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大企业或领军企业来布局,原则是整体利益最大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
第一,这些工厂的银行贷款转移到了区域大企业,关工厂过程中银行不会形成死帐。中国建材当年在浙江等省收工厂组建南方水泥时,银行特别支持,因为我们把150家水泥企业重组集中后,银行的贷款也都集中到南方水泥,南方水泥关了一些日产1000吨、2000吨生产线,水泥价格稳定,企业有了利润,银行的本息也就都能还上,没有形成坏帐。过去,我国也有一些行业的企业被国际跨国公司收购后立即就关掉了,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企业冲击了他们的市场,他们为了利益最大化,必须马上关掉。收购后关掉,这也是跨国公司重组发展的一条途径。
第二,关工厂后,可以把原来工厂的土地等资源释放出来。浙江等地被关掉的工厂,现在将土地还给政府,政府也正是急需要土地的时候,土地的价格比原来企业收购的价格略高,或者持平,这样这部分产能就和平退出了。
第三,关工厂时,要多途径解决员工的就业问题。从总体来讲,这几年我们的就业压力并不是特别大,相较于当年的企业破产下岗分流,企业有力量安置些职工,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比较大。工厂关闭后,员工一方面可以社会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尽量自我消化,可以在水泥制品、骨料等产业中安置一些。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只要想得周到、做得好,就能行得通。
区域整合需地方政府依法保障
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地方政府追求GDP,包括地方政府财政的“分灶吃饭”体制造成的,所以现在要搞中国特色的去产能,包括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我们还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坚决限制新建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孟宪江: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作用。我们两边都有,应该比西方国家的自由竞争更容易统一思想。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是主要推手,那么在区域整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得发力,主动支持、主动有为、主动作为。您如何认为?
宋志平:解铃仍须系铃人。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地方政府追求GDP,包括地方政府财政的“分灶吃饭”体制造成的,所以现在要搞中国特色的去产能,包括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我们还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地做工作,分区域整合。可以一个省市区单独做,也可以多个省市区联合做,像东三省、京津冀、江浙沪等可以联合起来做区域大整合。这是必须要做的,必须动大手术,一刀下去,彻底解决产业“长治久安”的问题。
但是现在有一些很不好的现象,东北地区现在产能利用率只有50%,过剩非常严重,但是有的企业在国家三令五申不允许再建的情况下,还是在建新线;山东搞错峰生产,有四家企业无视政府要求,不执行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发文提出的错峰生产,这是很不应该的。现在煤炭行业每年限产3个月,任何煤炭企业都要执行同一政策限产。其实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67%,各地水泥企业根据情况可限产4到5个月。但限产如果只靠企业,可能会使有些企业形成“谁限产谁吃亏、谁不限产谁占便宜”的认识,需要依靠政府、协会出台政策性新措施,大企业积极带头参与执行。
所以我们搞区域整合,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用法律来保障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坚决限制新建,这是铁律。对于关工厂,立法限制新建非常重要。关闭工厂,为的是市场健康、价格稳定、企业有利润,当企业有利润的时候又来人建新线,关了工厂的企业就明显吃亏,那谁还愿意关工厂?
在发达国家,所有基础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调整一轮之后,就没有人再建新线了,这一点上非常严格。在日本、美国、法国,想再新建一个水泥厂,难度之大,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必须严格堵住新建的口子,坚决禁止以等量淘汰、异地置换等任何名义改头换面的新建,技术改造、垃圾焚烧协同处置也只能在已有的水泥厂里进行技术改造,而不能扩大产能规模。日本也做垃圾焚烧协同处理,但都是在原有的厂里拿出来一两条线进行,根本不建新线。由于日本政府措施到位,原来的100多家水泥厂现在变成了三大家,原来泡沫高峰时的1.2亿吨水泥,现在只有4000万吨,别的都关掉了,去产能比较到位,东京市场水泥价格目前超过100美元,是我们的一倍还多,企业效益很好。
所以我们在整个区域整合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承诺,仅仅是中央文件还不行,要将限制新建写进地方法规,这样才能保证区域整合的成功。
孟宪江:确实如您所说,在去产能的问题上,还需要用硬的办法来解决才会更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依法办事。
宋志平:是的。第二点是依法反对不正当竞争。一个区域整合好了,另一个区域的企业跑来进行低价销售,对整合后的大企业不公平,不符合市场的公平合理原则。而且水泥是个短腿产品,所以跨区域远距离销售基本是低过成本的。这个区域的水泥去产能花了巨大代价,关掉了一些工厂,形成了稳定的区域市场,其他区域的企业再用低价去破坏这个市场,那前面的区域整合就等于前功尽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要保护重组后的企业,保护整合后的区域市场,不然就没企业愿意重组整合了。区域整合市场之后,其他区域的企业原则上不能进来低价竞争。
孟宪江:社会大众好像谈垄断谈得比较多,对不正当竞争谈得比较少。
宋志平:是这样的。其实维护市场良性化有三个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条例。由于反垄断法在我国是最后颁布,所以被大家说得最多,动不动就讲反垄断,认为反垄断好像是保护竞争、保护客户的唯一的法律,这是个误解,忽视了另外两个: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倾销条例。
国人往往认为从国外到中国的东西,价格越低越好,殊不知这就是倾销,因为这种不合理的低价冲击了我们自己的工业。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国外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而我国对国外商品的反倾销却听说得不多。我们也很少反不正当竞争,好像价格低是在维护客户利益,其实这些为了挤压竞争对手而进行的低于成本的销售,就是不正当竞争。
对市场经济,我们要全面理解。在西方,反不正当竞争比反垄断要更多的使用,即便是区域大企业占有70%的市场份额,也未必是垄断,是否垄断关键取决于是不是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市场占有率高,只能说明企业拥有市场支配地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价格权,如果企业没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没有哄抬物价,没有谋取暴利,没有垄断行为,就不是垄断。人们一定要厘清这些概念,走出市场占有率高就是垄断的误区。
树立互利共赢的价值观
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完全是利己主义,最终一定会引发恶性竞争;如果是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就会实现良性竞争。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维护共同的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孟宪江:在此轮化解产能过剩中,企业是主体。您认为水泥企业应该怎样面对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宋志平: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获利。利有三种主张:利己、互利、利他。企业也是有价值观的,中国建材主张的是互利主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理想的是利他主义,但这在经济生活中很难办到。在市场竞争中,如果完全是利己主义,最终一定会引发恶性竞争;如果是从互利的角度出发,就属于良性竞争。这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家同在一个市场,要互相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建立互利共赢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做区域整合,搞股权合作。整合后,区域市场由过去分散的、各自的多家企业,变成一家大企业里的不同股东,由这些股份制大企业来进行社会化大生产,服从规模效应,提高市场话语权,获得合理的效益。按照这种逻辑去做,才会有一个健康的市场。中国建材希望和众多的投资人共赢,和众多企业共享市场。
当前我们水泥行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空前的,去产能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我们也看到,中央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将出台一系列文件,水泥行业也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眼前解决市场困难的关键就是去产能,困难时期最能体现水泥行业优秀企业家的英雄本色,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牢记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行业的结构调整、去产能多做有意义的事,为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贡献。中国建材坚持带头淘汰落后、带头不建新线、带头联合重组、带头错峰生产、带头稳定市场价格。着眼未来,相信水泥行业在去产能方面所做的工作也会给其他行业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