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要产品产量、工业增加值以及 GDP 等数据的表现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长开始稳定下来。促成经济企稳甚至略有反弹的原因是什么?
出口恢复是可以确认的一个支持力量。二季度发达经济体经济表现积极,中国出口增速回升,贸易盈余扩张,无疑带动了整个经济活动的改善。行业层面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钢材出口。最近几个月,钢材出口异常强劲,净出口占产量的比重由此前 6%附近的水平提升至 10%,这对钢材链条生产的恢复、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和企业盈利的稳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不少人认为,微刺激政策驱动了内需的回暖,是经济活动改善的关键原因。我们对此判断抱有怀疑。即便我们相信刺激政策确实在发挥作用,但看起来财政开支的扩大以及基建投资的上升,也没能够抵消国内其他领域需求的下降,内需总体上仍然疲弱并拖累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支持这一看法的证据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季度水泥产量延续了一季度的滑落趋势。水泥产量对房地产和基建活动的变化比较敏感,其进一步滑落意味着,基建投资的回升力度似乎有限,至少并没有抵消房地产投资的下行。
第二,二季度粗钢产量有所回升,并带来发电用电数据的改观。但如果剔除净出口的影响,二季度粗钢国内表观消费量也许还有一些下降。
第三,如果基建回升确实带来了内需改善,那么商品价格应该有所表现。但二季度商品价格总体上非常弱。部分品种价格的改观,更多地可以归结为全球需求的回升(例如有色金属)以及供应层面的扰动(例如能化产品),而非国内需求的企稳回升。
第四,内需的企稳改善一般需要货币信用的支持。然而二季度绝大部分时间里,信用增速是回落的。另外,与周期关系比较密切的很多行业层面的数据表现,也不倾向于支持内需的企稳改善。
综合以上的分析,二季度,在实体经济层面上我们看到了经济活动的企稳甚至略有反弹。出口及相关链条上经济活动的恢复,对总量经济增长起到支撑作用但内需的恢复是不明显的。二季度消费活动可能比较稳定,但水泥产量、粗钢表观消费量、工业品价格、进口、货币信用量等数据暗示,投资活动总体上依然疲弱。更进一步拆分投资需求,似乎可以认为,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大概率依然在下滑,存货重建尚不明显,基建投资也许有一些回升,但应该没能够抵消其他领域投资的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