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现实。
根据中国水泥协会数据,截至2012年底,水泥设计产能已超出当年市场需求8亿吨。预估2013年水泥行业产能增速在7.5%左右。
随之而来的是水泥行业激烈竞争下的价格下滑。从2011年下半年起,水泥价格一路走低,到2013年4月已回落至10年前270元/吨的水平。而近10年来,煤、电、原材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企业节能环保投入持续增加。2012年,全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657亿元,低于2011 年和2010年,同比下降32.81%。
水泥产能过剩问题如何解决?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祥忠给出了建议。
CEI: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如何?对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孔祥忠:水泥有3个月的保质期,在水泥厂,一般水泥库的库存周转期为10天左右,库满就意味着要停产。造成生产线停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不足,市场供大于求,产品销售困难,库满停产。停产时间一长就意味着设备利用率降低,同时也导致企业财务成本增加。一般来说,设备利用率的正常值在 79%~83%之间,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如果设备利用率在75%以下,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产能就过剩了。而在我国许多省份,水泥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已处于70%以下,产能已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对水泥企业来说有三大不利影响。一是生产成本上升,机器设备和人力成本都是固定的,那么一年开工300天和开工200天平均下来的成本就有区别。二是在市场“无形之手”的协调下,产品供过于求必然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产品价格下降。三是水泥企业为了销售产品,往往先将水泥赊欠出去,过一段时间才能将钱款收回,如此一来,水泥企业的资金周转周期变长,过去是3个月周转一次,现在可能要4个月或者半年。现在行业中用存兑汇票方式进行销售结算已很普遍,这也间接反映了市场资金流通紧张。企业用存兑汇票提前支付现金要给银行补差,这实际让企业再次加大了财务成本。
CEI:目前来看,对于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是否有解决方法?
孔祥忠:在政府有效控制新增水泥产能后,推进水泥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是优选的、放在第一位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场需求的增速在下降,在建的产能在增加,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改善,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局部地区价格长期低迷,近几年建厂的企业投资回报也达不到预期。
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对市场布局进行重新调整,让区域市场中的几家大企业作为主导企业来有效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这样可以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让水泥的价格维持在合理的利润空间,对投资回报有一定利好。当然,企业兼并重组不仅仅是维护产品价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对企业来说是规模效益和竞争实力提升,对行业来说是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先决条件。
目前,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还存在一些问题。从企业投资角度看,兼并重组和新建一家企业同样都是投资行为,但是收购一家企业和新建一家企业,地方政府给予的待遇却完全不同。新建一个水泥企业会得到许多政策优惠,比如税收、金融方面的政策,甚至地方政府可以帮助办理大部分手续。
而收购一些老企业却得不到这些优惠政策,这些老企业当初政府给的地是非常便宜甚至是无偿的,厂房、建筑等现在使用起来都没有问题,然而一旦涉及了买卖,就要重新进行资产评估,收购的企业要按照现价去购买,而且价格很高。此外,如果这家企业之前有手续没有办,收购后需买方办齐手续并缴纳罚款,再加上对老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造,综合算下来收购一家水泥企业的成本非常高。
如果新建一家企业,去开发区买一块土地,由于有扶植政策,价格会很便宜,在手续方面,水、电、气,甚至营业执照都不需要特别费心。如此一来,收购一家企业需要的钱可能比新建一家企业还要多。如果将当年鼓励新建水泥厂时给予的优惠政策,拿来激励企业兼并重组,相信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推动水泥企业的兼并重组,需要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跨区域兼并重组方面,还存在跨所有制的关系问题,比如央企和外资,央企和民营以及水泥上下游之间的兼并重组,可能会遇到制度障碍。有的是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申报的时间也会比较长,像这一类兼并重组,能否开辟绿色通道?
另外,对兼并重组的企业在后续的运行改造中是否能给予优惠的税收政策来支持?新建一个厂各项指标很快能达标,但是收购老企业要进行改造,在原有人员的管理等方面要做很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