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和能力比重双双超过90%,出现了一批在规模上与国际知名企业不相上下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同时,2012年至今水泥价格持续低迷,经济效益全行业滑坡。水泥工业喜忧参半的现象揭示了中国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远没有到位,中国水泥企业的技术提升和管理提升还有一段路要走。
中国水泥工业的艰难起步和辉煌成就
中国水泥工业在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建材行业几代人为之艰苦奋斗的结果。
1.改革开放前的水泥工业
1953年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国家对建材工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66.8亿元,约占国家对工业部门投资的4%。国家对建材投资的46%,即30.5亿元投向了水泥行业。水泥工业建立起与当时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到1978年,全国形成水泥生产能力7369万吨,全民所有制水泥企业1998家,1978年全国水泥产量6524万吨。
建国以后,虽然国家对建材投资主要投向“水玻陶”,特别是水泥工业,但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建材工业中最大产业仍然是砖瓦制造而不是水泥行业,建材工业还称不上近现代意义上的工业。
2.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发展起步的20年
我国自从1983年建立第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至2002年的20年间,水泥工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548亿元,占同时期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50%。2002年末全国水泥生产能力9.4亿吨,当年全国水泥产量7.3亿吨。在这20年中,中国水泥总量跃居世界第一,水泥工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成为建材工业最大产业,水泥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产品到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受当时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这20年特别是前10年中,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发展缓慢。当年,第一条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生产线投资近4亿元,而在1983~1992年的10年中,整个水泥工业年投资额最高年份不足60亿元,10年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40条。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水泥工业年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1993~2002年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199条。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水泥工业为解决水泥短缺问题,立窑小水泥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到上世纪末,立窑水泥占当时水泥总量的2/3,造成水泥工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严重问题,水泥工业开始产业结构调整。2002年,水泥行业近7000家生产企业,年生产规模不足15万吨。水泥工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企业集团寥寥无几。吨水泥熟料烧成耗标煤行业平均水平160千克,吨水泥劳动生产率行业平均水平不足500吨。
3.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迅猛发展的10年
2003~2012年是水泥新型干法工艺迅猛发展并取得行业主流工艺地位的10年。10年间,水泥工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9022亿元,建成新型干法生产线1437条。2012年全国水泥熟料产量13.3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熟料产量12.2亿吨,占熟料产量92.2%;年末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8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熟料能力16.8亿吨,占93.3%。在2012年年末运营的1536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612条,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能力的60%。新型干法生产线日产熟料平均规模已经达到3200吨。
新型干法工艺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水泥工业投资主体也呈多元化。2002年,在4754家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1138家,年销售额占当年水泥制造业的36.2%;私人控股企业1730家,销售额占27.9%;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133家,销售额占7.5%。2012年,在3943家规模以上水泥生产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减少到526家,年销售额比重下降到27.8%;私人控股企业上升到2991家,销售额比重上升到58.3%;港澳台和外商控股企业170家,销售额占9%。应该指出的是,如今的国有控股企业已不同于原先的国有企业,在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中,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和谐发展。所谓水泥行业“国进民退”现象根本不存在。早在2002年,非国有控股水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国有控股企业。2012年,在限额以上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非国有控股企业占84.8%。
2012年,61家年生产能力5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集团)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1.6%,能力占70.1%;水泥产量占52.4%,能力占51.5%。其中28家年生产能力千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2.7%,能力占61.1%;水泥产量占45.4%,能力占44.9%。还出现了两家年生产能力逾亿吨的大水泥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