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业目前面临着化解过剩产能的要求,在整个行业上下掀起讨论如何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当前,“走出去”开展国际化战略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之一被很多行业企业,尤其是资本化水平较高的水泥企业所看重。应该如何看待“走出去”与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水泥行业需要哪种国际化方式?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水泥行业协会秘书长孔祥忠,为想要扎实迈出国际化步伐的行业企业寻找答案。
国际化绝不是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记者:面临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状况,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去”以化解过剩产能、寻找新的投资方式,您对此怎么看?
孔祥忠:应该说“走出去”是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也是目前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方法之一,但这并不等同于将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出去。很多人一提到国际化,就认为是鼓励将多余的产能转移到国外去,这样的想法十分不符合国际市场规律,也会造成国外同行企业的恐慌,在某种程度上是危害国际市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我认为,水泥企业“走出去”其真正的目的不应是简单地理解为把产能“走出去”,而是在国外寻求一种投资机会,这是公平的。我们谈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时所说的国际化,要解决的是国内重复投资的问题,让我们的资金到国外去寻求新的投资机会。同时,我们所说的转移产能也不是指把落后的产能转移过去,只是寻求国外投资和增大国际贸易量,以化解国内新增产能的投资和产能过剩的压力。“转移一批”可能还需要更为详细的定义和内容,以免造成误解。
我个人理解,所谓的中国水泥国际化的过程,在于我们的企业是不是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的规范化运作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理念是不是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这是我们国际化真正需要做的。所有到国外投资的企业,内部都应该有一套管理体制,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要有一套防范在国外投资风险的监管机制。到目前为止,严格讲我还没有看到一家走出去的企业有稳定的人才队伍和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出去投资很大程度上还是带有一定冲动性,这样的投资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