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似乎这也是最时髦、最值得推崇的科学方法。尽管二者的提法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谈维修,而忽略了维护。
看来,将精细运转确立为目标的企业中,如果需要重视设备管理,真有必要认真讨论清楚设备维修与维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如果细想一下,水泥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维护基础,这种社会化的“专业维修”将会困难重重。而所谓的“自主维修”又是何等先进模式,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 ……
一、维护与维修的差异何在
有人会说,“维护”与“维修”仅仅是一字之差,何必如此计较。但是“维护”与“维修”两词在当前企业设备管理中确实有不同内容所指,不同的要求所做。不清楚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对现有设备管理的固疾改革,也不可能适应设备维修社会大分工的发展趋势,最终将是不可能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转,企业也就无法获得高效益。
1、从劳动组织结构上区分维护与维修
在当今大多水泥企业中,不论劳动组织结构如何命名称呼,仍沿袭传统水泥生产的人员组织结构——执行车间岗位制,最大特点是:车间下设若干岗位,负责设备运行的巡检,即是维护;另有一批人则专门负责设备的维修,他们不论是归属生产车间,还是单独成立车间,他们与生产维护是两批人,维修与维护有着明确分工。
2、从任务划分上维护与维修并未统一
既然维修与巡检是互不相干的两套人马,企业往往将一批技术精良的技工专职设备检修,他们的任务是抢修发生的事故,或者是完成计划检修。在检修中虽然争分夺秒,但是一旦设备运转,他们就是消极等待下次事故发生,或是准备下次计划大修。目前有的企业开始要求高级技工在设备运行中参加设备巡检,这是观念的进步,但是有时修理任务太重,而无暇东顾,结果事故就不停地发生,他们也就不停地修,成了恶性循环;又由于即使高级技工参加所谓的三级巡检,但由于巡检的职责不清,很多情况无从考核各自巡检的质量,走了形式。
相反,维护是由现有的巡检人员完成,指原有的岗位工。他们不参加设备维修,职责本来是通过巡检就可以在设备运行中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隐患,遗憾的是他们并未掌握巡检发现设备隐患的技能,实际只是清洁设备、加油而已。依靠这些素质与待遇都偏低的巡检人员担当维护,等于将设备维护置于空档。
将维修与维护二者相比,显然应该以抓好维护,尽量减少维修为宜,设备才能高效率运转。就如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更多人不重视日常的生活规律及科学保养,而是在体力不支时,才被迫住院就医治疗一样。虽然同样是为了健康,但二者的生活质量决不一样,前者可以工作创造效益,后者只能消费增加开支。现在更多人开始重视健身及卫生,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设备管理同样如此,维护就是健身保养,维修就是住院治疗。难道我们不能将设备管理的水平,从习惯的“维修住院治疗”进步到“维护为主的健身保养”吗?
二、如何评价当前的维护工作
现在企业设备管理中更重视设备维修,而不是维护,如下现象完全可以说明:
⑴ 巡检工作形式化
将现场岗位人员统称为巡检工,根本没有弄清楚岗位与巡检的本质差别,‘岗位工’与‘巡检工’不是简单的称谓替换,而是职能与管理要求上有重大差异,可以说,这是至今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在劳动组织方面没有理顺的误区,一方面,定员偏高压不下来,另一方面,大多人员工时利用率偏低。大多巡检人员没有受过正规巡检的系统培训,不知道什么是设备的隐患,不会发现隐患;也没有受过排除隐患技能的训练,更不会排除隐患。只会在设备不能运转时向领导报告,如此巡检只能说是名不符实。
⑵ 缺乏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企业的人财物等各项制度,都倾向于检修。在技工分配、装备配置及资金支持上都是倾向于维修工作。只要检修开始,各级领导都会亲自过问指挥,对表现优秀者大奖特奖,所有设备工具不惜重金。但对维护工作却非如此,尽管谁都知道,高质量巡检才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他们的贡献实际远大于维修人员,但企业在这方面缺乏合理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认为能发现隐患并排除隐患是应该的。这就好像医院做手术的医生会得到人们尊重,会将他们视为给了第二次生命的恩人,而防治疾病的医生却无法得到认可,他们研发防治疫苗,提倡饮食健康、禁烟戒酒,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实际他们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大。
⑶ 不重视完好运转率的要求
大多设备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设备在运转,就是完成任务,尤其生产线的运转率高于95%以后,更认为工作已经到头,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但如果细究,没有病态运转的生产线却不多,也就是说,带病运转的时间可能要高于50%。有的生产线,从投产开始就是带病运转,这种运转状态实际在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尤其使能耗指标居高不下,这不能说设备管理人员已经尽职,相反,他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⑷ 缺乏润滑的专业管理和先进的润滑理念
习惯于原有的润滑管理办法,未将润滑列为设备维护的首位工作,将润滑工作安排给技术水平偏低的人去管,不仅无法坚持推行严格的润滑制度,而且更缺乏掌握润滑技术发展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专职润滑队伍,好像只要是人就会润滑,大多是安排给事情不多的巡检人员应付润滑,这种润滑机制肯定无法保证润滑质量,经常会出现不定时按量润滑、无人润滑的情况,但又很难找到责任人。现代润滑理念是加大润滑频率,而减少每次的润滑量,这样就提出自动润滑的设备和工具,这种思路很少有企业在落实。
如此下去,设备维护工作成了形式,设备的状态不可能完好高效。
三、如何统一“自主维修”与“专业维修”的认识
现在社会上对维修管理有“自主性维修”与“专业性维修”两种论述,二者提法从字面上相当矛盾,让人费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自主性维修的提法并不科学
据了解,自主性维修的来历,是来自拉法基等在国内外资企业管理经验的泊来品,这种管理方法与思想有相当大量的部分值得国人借鉴,但该词的翻译存在问题。英语的原文是“self-direct maintenance”。其中“self-direct”是自我管理、自我指导的意思,这里译为“自主”;而“maintenance”则是维护的意思,即便是有维修含义,也是意在通过维护,让设备维持原有功能。因此,该词组准确翻译应为“自主维护”,而不是“自主性维修”。如果真是强调对已损坏的部件维修,英语中应该使用“repair”一词,大修叫“big repair”,小修叫“current repair”,抢修叫“first-aid repair”等等。
实际上,根据提倡自主维修人的解释,自主性维修的核心内容正是强调只有通过加强设备的巡检,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才是使设备正常运转、高效率维修的前提。看来,“自主维护”的译词,才完全与这种解释的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对路,是在强调维护的重要性,“自主维护”与原意更为贴切。相反,翻译成“自主性维修”,不仅是词不达意,更会给国人造成误导,它不但不能使不重视维护的人认真维护设备,似乎又以为,有什么不需要维护的新鲜维修方法可以寄托。该词的使用,只能说译者对维修与维护的差异缺乏深入理解。
设备管理是要脚踏实地工作,决不应搞花架子,将本来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更不需要玩词汇翻新。但当前追求表面形式化,概念模糊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比如现在又出现可以将巡检划分成“运行巡检”及“停车巡检”两类。将设备中某些隐患在运行中无法检查,需要停车打开设备检查,称为“停车巡检”。此时本来确定检查位置并修理就可以了,已经无“巡”可言,而且这种检查与修理是已经建立在正常巡检基础上有的放矢进行的。非要在这里加上一个“停车巡检”的新词,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又比如,在如何完成巡检记录上,仍有人在提倡繁琐哲学,设计一张似乎完善的表格,生怕过于简陋省事,但这种填完的表格到底却无人过问,变得毫无价值,以前这种“运动化”的生产管理,难道还吃亏得不够吗?
从此可以看出,在设备管理中踏实做事,谈何容易。
2、专业维修是社会大分工的必然
随着社会大分工的趋势,建立专业维修公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企业完全可以将大修工作交给信得过的专业维修公司完成。
⑴ 专业维修体制的优势在于
① 有利于水泥企业员工队伍的精干
有了专业维修队伍后,水泥企业可以大大压缩编制,不需要长期保存一套完整的维修队伍,不仅因为对他们技能的利用率不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体制早已在企业中缺乏竞争力;而且面对当前社会现状,有技能的技师数量越发缺乏,每个企业都配备专业维修队伍也很困难。
② 有利于提高维修质量与速度
专业维修队伍的职业化,使他们从编制计划到组织实施都能驾熟就轻,远比生产企业一年组织一次大修要考虑得更为周全而准确,加快维修进度,并提高维修质量;
③ 有利于专业技师的成长
任何一个优秀的技师都是在处理大量维修案例中成长的,作为一个企业这种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必然不多,但如果是专职维修,每天都在处理这些案例,当然经验的积累将会促使更多的技师迅速成长。
⑵ 专业性维修可能带来的弊端
水泥企业为了使大修工作进行得有效顺利,必须拥有一支相当熟练的设备维护人员,这不仅能使设备在完好状态下运转,更能减少维修工作量,而且依据维护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可以使维修水平升级为预知性维修,使维修有的放矢开展。但如果缺乏这种维护,哪怕是一种倾向时,下列弊端就变得不可避免:
① 不利于提高设备的运转水平
将设备管理工作可以全部交给维修公司。抓生产的人居然不问设备的隐患检查,而任何维修队伍不可能代替生产企业完成这类工作。这不仅是维修力量不可能有如此庞大力量,如果真有,肯定就无法发挥专职维修的优势;而且,只要设备运行,隐患就会不断出现,查找隐患与排除大量小的隐患,必须是24小时现场有人进行。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必然会生病一样,早期的自我感觉是任何医生不可能替代的,只有对自身健康一方面加强卫生常识的保养,一方面,及早发现不适的感觉及时保健,才能尽量少看病,而且看病时能向医生提供详细病情。维修队伍,就是专职医生,他们的维修方案必须建立在日常的大量维护巡检所获取的资料上。
② 不利于维修压缩工作量
没有认真细致的巡检累积数据,不可能准确地确定维修方案,毫无目的拆卸设备,不仅浪费工时,而且还会增加隐患。就如同为病人动手术之前应当体检,确定准确的病灶一样。
③ 最终不利于维修合同的圆满执行,甲乙双方扯皮推脱责任
由于设备运转底细不清,或检修中干了怨枉活,或漏掉检查项目,开车后便出现故障,不是维修公司有意见,就是生产企业十分不满。
3、专业维修必须建立在可靠的高水平自主维护基础上
将自主性维修理解为自主维护以后,不但概念清晰,而且两者密切结合,大有文章可做。就会使维修工作事倍功半。而且从事设备维护的人会感到工作有意义,信心倍增。
四、为什么必须重视维护工作
维护与维修如果要分开讲,孰重孰轻,明眼人都能看清。但为什么有那么多轻视维护的设备管理制度存在呢?这恐怕还是与陈旧传统生产的模式影响至深有关。
1、陈旧落后水泥生产模式的特征是
⑴ 设备质量不高,很难离开人员在近旁看守。甚至在设计时,辅机都要有备用。这种状态的设备当然维修队伍就要专职化。
⑵ 当时的设备操作不可能有DCS系统,也谈不上有中控室统一操作。所以需要每台设备都设专人操作,并负责产质量指标的完成。既然有人在岗位上,设备的维护自然而然不需要另设巡检,而且仅就几台设备的维护,对维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单一。
⑶ 生产规模小,设备开停比较方便,损失也小。
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当时的维护与维修分工明确,但总体上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
2、现代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的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特点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⑴ 规模大,生产能力大,每个设备在每小时内都要能让上百吨物料或数十万立方米气体通过或输送,由于设备保持原有状态的惯性大,从停止到启动所消耗的能量大;从运行到停车能量损失也大。所以运行一旦发现故障,哪怕带料停车,哪怕时间短暂,即使处理及时,损失也会相当沉重。
⑵ 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程度高,大多数设备处于中控室DCS系统的控制之下,现场的操作工作已经越来越少,对仪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是再靠人工经验,再靠人拉肩扛所能代替或补偿。
⑶ 设备的质量可靠性已大大提高,人们已经完全可以从被动不停的维修转到维护预防上来。只要不是只图低价定购质量低劣的装备,大多数设备四小时检查一次就完全可以避免事故发生。这是巡检制度建立的依据。很多故障是由于数小时,以至数日无人检查才发生的。现在检测设备状态的仪表已经越发进步,完全可以在线帮助记录、累计、整理、分析数据。
⑷ 要求操作人员素质高,“数量”决不可能替代“素质”。不论是中控操作员、现场巡检人员及润滑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高素质。随着设备运转率提高,维修人员配备的数量与技能已经可以压缩,但有素质的员工严重配置不足,养的人不能用,能用的人养不住;而专业化维修队伍有利于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他们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3、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
现代水泥生产不再需要用人在设备旁边守护,也不需要靠人在设备附近操作。因此,才有巡检工种的出现,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
但现代水泥生产若能满负荷稳定的运转,必然要求设备不能存在隐患,而且也能在巡检基础上不断消除隐患。这种“可靠”不仅是指不能随意故障停车;更是指不能长期带病状态运行,影响系统不能保持最佳参数。
面对这样的装备特点,必须建立设备维护的严谨制度。如果维护与维修严重分离,生产企业与专业维修将会越发矛盾。到那时,并不是专业维修的大分工方向不对,而是维护体制没有跟上。
总之,现代水泥生产要求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紧密结合,而且应该以维护为主。
五、维护与维修如何紧密结合
1、高水平维护的标准
鉴于以上差别,现代企业设备的维护标准应该提高为:
⑴ 高质量的巡检,提早发现并消除设备发生的隐患,杜绝事故停车。
⑵ 高档次的润滑,将设备磨损减少到最低程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⑶ 高水平的操作,选取消耗最低的操作参数,不允许有超负荷、高能耗的运转。
2、实现水泥设备高水平维护的条件
要想使设备运行在高水平上,除了设备本身的质量可靠外,任何企业都离不开如下三大条件:
⑴ 先进精干的设备维护组织结构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设备维护队伍。这个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要有一只技术过得硬的巡检队伍及科学的巡检制度,这支队伍不仅能尽早发现设备异常状态的最初症状,即发生事故前的隐患;而且要有能动手及早排除这种隐患的能力。
要有一只作风严谨认真的润滑队伍及科学的润滑制度,不仅能严格按照润滑制度进行设备润滑,而且要具备先进的润滑理念,能通过润滑油的分析发现设备的早期磨损信息。
⑵ 技术精湛的维护员工
维护与润滑队伍并不需要很大,但是要由较高技术素质的人组成。也就是说,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是靠人“精”而不是靠人“多”。
首先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建立合格设备维护队伍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建立设备维修队伍。过去的水泥企业都会有一批技术精良的维修人员,至今还有很多企业总是在讨论,这批力量究竟是按车间分散管理好,还是由公司集中管理好。实际当今的市场经济,随着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提高,企业将逐渐不需要建立“大而全”的维修队伍。在设备检修期间,完全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维修队伍进行,这是企业员工队伍精干的必然趋势。但是设备的维护工作却不可能分包出去,如果将企业现有维修力量转移到以维护为主,使维护水平大大提高,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设备维修的工作量。
⑶ 能调动员工维护设备积极性的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是事关企业效益的大课题,在现代水泥企业中继续延用过去的管理制度,已经极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该制度应该有需要落实的三大方面内容:科学地改善劳动组织,开展有充实内容的培训及实施严谨易行的考核制度。三大措施结合实施后,设备维护人员的素质才会越来越高,设备的维护状态也才会越来越好。
在执行三大制度之后,可以压缩现有人员,但应实行保持工资总额不动的政策,其效果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确实鼓励并吸引高素质善于维护设备的人,加入并稳定在企业中。只有这样,设备维护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为实现高的设备完好运转率创造条件。
事实证明,没有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制度,即使设备性能再好,最后也会成为废铁一堆,这样的教训在我们的水泥企业中不是没有,看看不少进口设备在某些工厂的使用经历,就可以得出如此结论。
如果有朝一日,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紧密结合到一起时,倒真是没有必要再为此一字之差浪费笔墨了。那时,不仅是不必讨论,更是企业高效运转的表现。设备是以完好状态高效率的运转。这才是本文的目的。
【作者:水泥人网高级顾问 谢克平】
理念,似乎这也是最时髦、最值得推崇的科学方法。尽管二者的提法截然不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谈维修,而忽略了维护。
看来,将精细运转确立为目标的企业中,如果需要重视设备管理,真有必要认真讨论清楚设备维修与维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如果细想一下,水泥生产企业的设备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维护基础,这种社会化的“专业维修”将会困难重重。而所谓的“自主维修”又是何等先进模式,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 ……
一、维护与维修的差异何在
有人会说,“维护”与“维修”仅仅是一字之差,何必如此计较。但是“维护”与“维修”两词在当前企业设备管理中确实有不同内容所指,不同的要求所做。不清楚这个概念,就不可能对现有设备管理的固疾改革,也不可能适应设备维修社会大分工的发展趋势,最终将是不可能确保设备的高效运转,企业也就无法获得高效益。
1、从劳动组织结构上区分维护与维修
在当今大多水泥企业中,不论劳动组织结构如何命名称呼,仍沿袭传统水泥生产的人员组织结构——执行车间岗位制,最大特点是:车间下设若干岗位,负责设备运行的巡检,即是维护;另有一批人则专门负责设备的维修,他们不论是归属生产车间,还是单独成立车间,他们与生产维护是两批人,维修与维护有着明确分工。
2、从任务划分上维护与维修并未统一
既然维修与巡检是互不相干的两套人马,企业往往将一批技术精良的技工专职设备检修,他们的任务是抢修发生的事故,或者是完成计划检修。在检修中虽然争分夺秒,但是一旦设备运转,他们就是消极等待下次事故发生,或是准备下次计划大修。目前有的企业开始要求高级技工在设备运行中参加设备巡检,这是观念的进步,但是有时修理任务太重,而无暇东顾,结果事故就不停地发生,他们也就不停地修,成了恶性循环;又由于即使高级技工参加所谓的三级巡检,但由于巡检的职责不清,很多情况无从考核各自巡检的质量,走了形式。
相反,维护是由现有的巡检人员完成,指原有的岗位工。他们不参加设备维修,职责本来是通过巡检就可以在设备运行中发现隐患并及时排除隐患,遗憾的是他们并未掌握巡检发现设备隐患的技能,实际只是清洁设备、加油而已。依靠这些素质与待遇都偏低的巡检人员担当维护,等于将设备维护置于空档。
将维修与维护二者相比,显然应该以抓好维护,尽量减少维修为宜,设备才能高效率运转。就如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更多人不重视日常的生活规律及科学保养,而是在体力不支时,才被迫住院就医治疗一样。虽然同样是为了健康,但二者的生活质量决不一样,前者可以工作创造效益,后者只能消费增加开支。现在更多人开始重视健身及卫生,这就是社会的进步。设备管理同样如此,维护就是健身保养,维修就是住院治疗。难道我们不能将设备管理的水平,从习惯的“维修住院治疗”进步到“维护为主的健身保养”吗?
二、如何评价当前的维护工作
现在企业设备管理中更重视设备维修,而不是维护,如下现象完全可以说明:
⑴ 巡检工作形式化
将现场岗位人员统称为巡检工,根本没有弄清楚岗位与巡检的本质差别,‘岗位工’与‘巡检工’不是简单的称谓替换,而是职能与管理要求上有重大差异,可以说,这是至今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在劳动组织方面没有理顺的误区,一方面,定员偏高压不下来,另一方面,大多人员工时利用率偏低。大多巡检人员没有受过正规巡检的系统培训,不知道什么是设备的隐患,不会发现隐患;也没有受过排除隐患技能的训练,更不会排除隐患。只会在设备不能运转时向领导报告,如此巡检只能说是名不符实。
⑵ 缺乏合理的考核奖励机制
企业的人财物等各项制度,都倾向于检修。在技工分配、装备配置及资金支持上都是倾向于维修工作。只要检修开始,各级领导都会亲自过问指挥,对表现优秀者大奖特奖,所有设备工具不惜重金。但对维护工作却非如此,尽管谁都知道,高质量巡检才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他们的贡献实际远大于维修人员,但企业在这方面缺乏合理的考核与奖励机制,认为能发现隐患并排除隐患是应该的。这就好像医院做手术的医生会得到人们尊重,会将他们视为给了第二次生命的恩人,而防治疾病的医生却无法得到认可,他们研发防治疫苗,提倡饮食健康、禁烟戒酒,并未得到人们的认可,实际他们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更大。
⑶ 不重视完好运转率的要求
大多设备管理人员认为,只要设备在运转,就是完成任务,尤其生产线的运转率高于95%以后,更认为工作已经到头,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但如果细究,没有病态运转的生产线却不多,也就是说,带病运转的时间可能要高于50%。有的生产线,从投产开始就是带病运转,这种运转状态实际在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尤其使能耗指标居高不下,这不能说设备管理人员已经尽职,相反,他们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⑷ 缺乏润滑的专业管理和先进的润滑理念
习惯于原有的润滑管理办法,未将润滑列为设备维护的首位工作,将润滑工作安排给技术水平偏低的人去管,不仅无法坚持推行严格的润滑制度,而且更缺乏掌握润滑技术发展的信息和知识。如果没有专职润滑队伍,好像只要是人就会润滑,大多是安排给事情不多的巡检人员应付润滑,这种润滑机制肯定无法保证润滑质量,经常会出现不定时按量润滑、无人润滑的情况,但又很难找到责任人。现代润滑理念是加大润滑频率,而减少每次的润滑量,这样就提出自动润滑的设备和工具,这种思路很少有企业在落实。
如此下去,设备维护工作成了形式,设备的状态不可能完好高效。
三、如何统一“自主维修”与“专业维修”的认识
现在社会上对维修管理有“自主性维修”与“专业性维修”两种论述,二者提法从字面上相当矛盾,让人费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自主性维修的提法并不科学
据了解,自主性维修的来历,是来自拉法基等在国内外资企业管理经验的泊来品,这种管理方法与思想有相当大量的部分值得国人借鉴,但该词的翻译存在问题。英语的原文是“self-direct maintenance”。其中“self-direct”是自我管理、自我指导的意思,这里译为“自主”;而“maintenance”则是维护的意思,即便是有维修含义,也是意在通过维护,让设备维持原有功能。因此,该词组准确翻译应为“自主维护”,而不是“自主性维修”。如果真是强调对已损坏的部件维修,英语中应该使用“repair”一词,大修叫“big repair”,小修叫“current repair”,抢修叫“first-aid repair”等等。
实际上,根据提倡自主维修人的解释,自主性维修的核心内容正是强调只有通过加强设备的巡检,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才是使设备正常运转、高效率维修的前提。看来,“自主维护”的译词,才完全与这种解释的国外的先进管理思想对路,是在强调维护的重要性,“自主维护”与原意更为贴切。相反,翻译成“自主性维修”,不仅是词不达意,更会给国人造成误导,它不但不能使不重视维护的人认真维护设备,似乎又以为,有什么不需要维护的新鲜维修方法可以寄托。该词的使用,只能说译者对维修与维护的差异缺乏深入理解。
设备管理是要脚踏实地工作,决不应搞花架子,将本来简单的工作复杂化,更不需要玩词汇翻新。但当前追求表面形式化,概念模糊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比如现在又出现可以将巡检划分成“运行巡检”及“停车巡检”两类。将设备中某些隐患在运行中无法检查,需要停车打开设备检查,称为“停车巡检”。此时本来确定检查位置并修理就可以了,已经无“巡”可言,而且这种检查与修理是已经建立在正常巡检基础上有的放矢进行的。非要在这里加上一个“停车巡检”的新词,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又比如,在如何完成巡检记录上,仍有人在提倡繁琐哲学,设计一张似乎完善的表格,生怕过于简陋省事,但这种填完的表格到底却无人过问,变得毫无价值,以前这种“运动化”的生产管理,难道还吃亏得不够吗?
从此可以看出,在设备管理中踏实做事,谈何容易。
2、专业维修是社会大分工的必然
随着社会大分工的趋势,建立专业维修公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企业完全可以将大修工作交给信得过的专业维修公司完成。
⑴ 专业维修体制的优势在于
① 有利于水泥企业员工队伍的精干
有了专业维修队伍后,水泥企业可以大大压缩编制,不需要长期保存一套完整的维修队伍,不仅因为对他们技能的利用率不高,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体制早已在企业中缺乏竞争力;而且面对当前社会现状,有技能的技师数量越发缺乏,每个企业都配备专业维修队伍也很困难。
② 有利于提高维修质量与速度
专业维修队伍的职业化,使他们从编制计划到组织实施都能驾熟就轻,远比生产企业一年组织一次大修要考虑得更为周全而准确,加快维修进度,并提高维修质量;
③ 有利于专业技师的成长
任何一个优秀的技师都是在处理大量维修案例中成长的,作为一个企业这种案例发生的可能性必然不多,但如果是专职维修,每天都在处理这些案例,当然经验的积累将会促使更多的技师迅速成长。
⑵ 专业性维修可能带来的弊端
水泥企业为了使大修工作进行得有效顺利,必须拥有一支相当熟练的设备维护人员,这不仅能使设备在完好状态下运转,更能减少维修工作量,而且依据维护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可以使维修水平升级为预知性维修,使维修有的放矢开展。但如果缺乏这种维护,哪怕是一种倾向时,下列弊端就变得不可避免:
① 不利于提高设备的运转水平
将设备管理工作可以全部交给维修公司。抓生产的人居然不问设备的隐患检查,而任何维修队伍不可能代替生产企业完成这类工作。这不仅是维修力量不可能有如此庞大力量,如果真有,肯定就无法发挥专职维修的优势;而且,只要设备运行,隐患就会不断出现,查找隐患与排除大量小的隐患,必须是24小时现场有人进行。就像人吃五谷杂粮必然会生病一样,早期的自我感觉是任何医生不可能替代的,只有对自身健康一方面加强卫生常识的保养,一方面,及早发现不适的感觉及时保健,才能尽量少看病,而且看病时能向医生提供详细病情。维修队伍,就是专职医生,他们的维修方案必须建立在日常的大量维护巡检所获取的资料上。
② 不利于维修压缩工作量
没有认真细致的巡检累积数据,不可能准确地确定维修方案,毫无目的拆卸设备,不仅浪费工时,而且还会增加隐患。就如同为病人动手术之前应当体检,确定准确的病灶一样。
③ 最终不利于维修合同的圆满执行,甲乙双方扯皮推脱责任
由于设备运转底细不清,或检修中干了怨枉活,或漏掉检查项目,开车后便出现故障,不是维修公司有意见,就是生产企业十分不满。
3、专业维修必须建立在可靠的高水平自主维护基础上
将自主性维修理解为自主维护以后,不但概念清晰,而且两者密切结合,大有文章可做。就会使维修工作事倍功半。而且从事设备维护的人会感到工作有意义,信心倍增。
四、为什么必须重视维护工作
维护与维修如果要分开讲,孰重孰轻,明眼人都能看清。但为什么有那么多轻视维护的设备管理制度存在呢?这恐怕还是与陈旧传统生产的模式影响至深有关。
1、陈旧落后水泥生产模式的特征是
⑴ 设备质量不高,很难离开人员在近旁看守。甚至在设计时,辅机都要有备用。这种状态的设备当然维修队伍就要专职化。
⑵ 当时的设备操作不可能有DCS系统,也谈不上有中控室统一操作。所以需要每台设备都设专人操作,并负责产质量指标的完成。既然有人在岗位上,设备的维护自然而然不需要另设巡检,而且仅就几台设备的维护,对维护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单一。
⑶ 生产规模小,设备开停比较方便,损失也小。
正是基于这种特点,当时的维护与维修分工明确,但总体上是一种落后的生产管理模式。
2、现代水泥生产设备运行的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特点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⑴ 规模大,生产能力大,每个设备在每小时内都要能让上百吨物料或数十万立方米气体通过或输送,由于设备保持原有状态的惯性大,从停止到启动所消耗的能量大;从运行到停车能量损失也大。所以运行一旦发现故障,哪怕带料停车,哪怕时间短暂,即使处理及时,损失也会相当沉重。
⑵ 机械化与自动化的程度高,大多数设备处于中控室DCS系统的控制之下,现场的操作工作已经越来越少,对仪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不是再靠人工经验,再靠人拉肩扛所能代替或补偿。
⑶ 设备的质量可靠性已大大提高,人们已经完全可以从被动不停的维修转到维护预防上来。只要不是只图低价定购质量低劣的装备,大多数设备四小时检查一次就完全可以避免事故发生。这是巡检制度建立的依据。很多故障是由于数小时,以至数日无人检查才发生的。现在检测设备状态的仪表已经越发进步,完全可以在线帮助记录、累计、整理、分析数据。
⑷ 要求操作人员素质高,“数量”决不可能替代“素质”。不论是中控操作员、现场巡检人员及润滑人员,都要具备相应的高素质。随着设备运转率提高,维修人员配备的数量与技能已经可以压缩,但有素质的员工严重配置不足,养的人不能用,能用的人养不住;而专业化维修队伍有利于维修人员素质的提高,他们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3、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生产关系与之适应
现代水泥生产不再需要用人在设备旁边守护,也不需要靠人在设备附近操作。因此,才有巡检工种的出现,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然。
但现代水泥生产若能满负荷稳定的运转,必然要求设备不能存在隐患,而且也能在巡检基础上不断消除隐患。这种“可靠”不仅是指不能随意故障停车;更是指不能长期带病状态运行,影响系统不能保持最佳参数。
面对这样的装备特点,必须建立设备维护的严谨制度。如果维护与维修严重分离,生产企业与专业维修将会越发矛盾。到那时,并不是专业维修的大分工方向不对,而是维护体制没有跟上。
总之,现代水泥生产要求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紧密结合,而且应该以维护为主。
五、维护与维修如何紧密结合
1、高水平维护的标准
鉴于以上差别,现代企业设备的维护标准应该提高为:
⑴ 高质量的巡检,提早发现并消除设备发生的隐患,杜绝事故停车。
⑵ 高档次的润滑,将设备磨损减少到最低程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⑶ 高水平的操作,选取消耗最低的操作参数,不允许有超负荷、高能耗的运转。
2、实现水泥设备高水平维护的条件
要想使设备运行在高水平上,除了设备本身的质量可靠外,任何企业都离不开如下三大条件:
⑴ 先进精干的设备维护组织结构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设备维护队伍。这个队伍由两部分组成:
要有一只技术过得硬的巡检队伍及科学的巡检制度,这支队伍不仅能尽早发现设备异常状态的最初症状,即发生事故前的隐患;而且要有能动手及早排除这种隐患的能力。
要有一只作风严谨认真的润滑队伍及科学的润滑制度,不仅能严格按照润滑制度进行设备润滑,而且要具备先进的润滑理念,能通过润滑油的分析发现设备的早期磨损信息。
⑵ 技术精湛的维护员工
维护与润滑队伍并不需要很大,但是要由较高技术素质的人组成。也就是说,提高设备维护水平是靠人“精”而不是靠人“多”。
首先应该有这样的共识——建立合格设备维护队伍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建立设备维修队伍。过去的水泥企业都会有一批技术精良的维修人员,至今还有很多企业总是在讨论,这批力量究竟是按车间分散管理好,还是由公司集中管理好。实际当今的市场经济,随着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提高,企业将逐渐不需要建立“大而全”的维修队伍。在设备检修期间,完全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专业维修队伍进行,这是企业员工队伍精干的必然趋势。但是设备的维护工作却不可能分包出去,如果将企业现有维修力量转移到以维护为主,使维护水平大大提高,就可以极大地减少设备维修的工作量。
⑶ 能调动员工维护设备积极性的管理制度
设备管理制度是事关企业效益的大课题,在现代水泥企业中继续延用过去的管理制度,已经极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该制度应该有需要落实的三大方面内容:科学地改善劳动组织,开展有充实内容的培训及实施严谨易行的考核制度。三大措施结合实施后,设备维护人员的素质才会越来越高,设备的维护状态也才会越来越好。
在执行三大制度之后,可以压缩现有人员,但应实行保持工资总额不动的政策,其效果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确实鼓励并吸引高素质善于维护设备的人,加入并稳定在企业中。只有这样,设备维护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为实现高的设备完好运转率创造条件。
事实证明,没有科学的管理与维护制度,即使设备性能再好,最后也会成为废铁一堆,这样的教训在我们的水泥企业中不是没有,看看不少进口设备在某些工厂的使用经历,就可以得出如此结论。
如果有朝一日,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紧密结合到一起时,倒真是没有必要再为此一字之差浪费笔墨了。那时,不仅是不必讨论,更是企业高效运转的表现。设备是以完好状态高效率的运转。这才是本文的目的。
【作者:水泥人网高级顾问 谢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