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传得沸沸扬扬的祁连山水泥战略合作案仍然悬而不决。
祁连山2008年12月22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08年12月19日召开2008年度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现场投票与网络投票相结合的表决方式审议通过如下决议:终止与中国建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等事宜的议案。
据了解,去年3月,祁连山拟以9.86元/股的发行价向中国建材发行5000万股,并签订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的议案。
然而,这项业界内普遍看好的合作事项,却中途“夭折”。
蜂拥而上到望而却步
说起来,从祁连山的定向增发案到合作的“夭折”,其过程还颇为曲折。
2008年3月,祁连山以每股9.86元的发行价格定向增发,认购上限不超过5500万股,这是继2007年,祁连山向香港惠理基金等战略投资者定向发行股票失败后的第二次增发事项。
而在此项定向增发前后,包括海螺水泥、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都曾表现出了明显的合作意向。一时间,祁连山成为众多行业巨头热捧的对象,面对祁连山的合作意向,各巨头蜂拥而上。
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中材集团、海螺水泥都先后退出了合作的目标团体。据祁连山内部人士透露,中材集团是由于增发案不符合该集团“三不投原则”(非主业不投、非控股不投、非行业龙头不投),而海螺水泥是因股权问题退出。
最终,中国建材接下了这场角逐中的最后一棒。但就在短短几个月后,祁连山便宣布中止了与中国建材的合作。
为此,有很多行业人士纷纷对祁连山和中国建材合作夭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这项合作是由甘肃省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而至今相关部门仍未提出具体意见,是两家公司终止合作的主要原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建材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受到极大损失,资金紧张,导致合作项目搁浅。
还有人表示,祁连山近期业绩增长,使祁连山的融资意愿发生了动摇。
事实上,事情的症结在于中国建材,而不是祁连山。合作失败的原因恐怕是增发案中高额的股票发行价格和现实巨大的落差,使中国建材的投资信心受到了打击所致。
由于国家环保总局推行的“绿色融资”政策中,明确规定申请再融资的上市必须通过环保核查。因此2008年3月份双方就已经达成了合作协议,而到当年的11月才通过环保核查。然而,此时国内遭遇金融危机,证券市场急跌,祁连山的股票价格一度徘徊在4元/股左右,这与增发案中9.86元/股的发行价格相去甚远。
在这种情况下,使中国建材不得不重新评估一下合作中的实际利益问题,对定向增发重新考虑。
然而戏剧化的是,就在中国建材抽身之后,祁连山的股价在短短两个月之内,从11月3日的4.22元/股又回升到了8元/股。
定向增发不定向
尽管祁连山的第二次定向增发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然而来自祁连山董事会的言论则明确表示,祁连山的定向增发意愿仍然十分坚定。
因此,几乎在中国建材中止与祁连山合作的同时,2008年12月初,祁连山第三次启动定向增发。
在祁连山发布的公告中称,公司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价格不低于5.61元/股,发行数量为6800—12000万股,发行对象以现金方式认购。
这项定向增发案一出,细心的行业人士马上发现了它的不同。
一方面,尽管公告中发行数量为6800—12000万股,但据祁连山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定向增发的投资者认购上限仍然是5500万股。这和目前祁连山的第一大股东有关。
据了解,目前祁连山第一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是甘肃省国资委,但其仅持有6017万股,占15.34%。同时,在目前的环境下,甘肃省国资委不可能放手控股权。据行业人士分析,这也是为何认购上限卡在5500万股的原因。
另一方面,与此前不同的是,此次祁连山定向增发方案的发行对象并没有确定,这也造成了“定向增发不定向”的奇怪现象。
有行业人士这样戏谑道,看来祁连山真的被前两次的定向增发给弄“怕”了。一时间,祁连山由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变成了目前待市而沽的情形。
我们且不评论这次祁连山定向增发的诚意有多少。至少可以看到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哪家投资方站出来,接下此次合作的意向。
不仅如此,正因为不甘心屈居二股东,在祁连山第三次定向增发案出炉后,海螺水泥董事会秘书章明静在回应市场传闻时明确表示,海螺水泥并没有收购祁连山的计划。
中材能笑到最后?
尽管祁连山此次启动的增发案并没有把中国建材排除在外。然而,就中国建材刚刚与祁连山合作失败的情况看,业界对中国建材再次介入祁连山定性增发的市场预期并不高。
同时加上海螺水泥也表示对此次合作的不看好,在本轮合作意向中,中材集团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内。
因此,有人认为,在这几轮的祁连山战略合作的角逐中,目前中材集团的赢面最大。
据了解,作为目前国内的水泥巨头来说,中材集团在西北市场上最有发言权,也最有合作意向。
如果能够拿下祁连山,那么就意味着中材将以天山股份、祁连山、赛马等为基点,将自己的地盘连成一片,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王”。因此,拔掉祁连山这个“钉子”对中材集团来说,势在必行。
为此,业界众多人士和媒体也对中材集团充满信心,纷纷发表观点看好此次定向增发。
然而,就此次中材集团和祁连山的合作契机问题,中材集团真的能够笑到最后吗?笔者认为:不见得。
据了解,从2008年3月份开始,到去年年底,祁连山的水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甚至许多地方出现排队买水泥的情况,这也创造了祁连山的一个业绩高峰期。
近日,祁连山发布2008年业绩快报。快报中称,预计祁连山2008年净利润较同期增长2800%以上。根据公司2007年净利润544.82万元来推算,2008年祁连山净利润跨越亿元大关,达到1.5亿元。
同时,从市场上看,全甘肃祁连山的主要对手只有金泥集团和海螺水泥的两条生产线,其中一条(属金泥集团)还不属于祁连山主市场,祁连山在2009年的市场形势也很好,业绩预期较高。
此外,近期祁连山还拟在甘谷投资建设一条日产3000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加强对地区的控制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材集团想要获取祁连山的定向增发,难度颇大。
另一方面,此次定向增发还有一处硬伤,就是5.61元/股的发行价格过低。随着国家4万亿元刺激政策的逐渐生效,对水泥板块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而且祁连山属于灾后重建地区的上市公司,业绩预期不容小视。
因此,如果祁连山业绩大增(事实上已经如此),那么5.61元/股的发行价格很有可能让祁连山感觉“划不来”。而祁连山的此次增发案也很有可能再次因为发行价格的问题而流产。
实际上,截止笔者发稿时为止,祁连山的股票价格已经突破9元/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