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粉磨功指数与水泥原料的易磨性
以粉磨功指数表征的物料易磨性在我国水泥生产和工艺设计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试验成品筛孔径即P1的取值,长期以来仍一直存在争论。本文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试验精度,缩小生产应用的误差。 按照邦德粉磨原理,物料粉磨功指数Wi(kWh/t)由下式确定。 式中:P1—试验用成品筛孔径,μm; G—磨机平均每转产生的成品量,g/r; F80—80%通过的入磨物料粒径,μm; P80—80%通过的产品粒径,μm。 式中的F80由破碎机产生,磨机成品量G和成品细度P80由所取的P1决定,Wi表示在G值 达到平衡状态时所需的粉磨功(kWh/t),其引入实际生产工况加以修正,即可用于磨机粉磨效率评估和产量、电耗和研磨体规格及其配比等参数的计算。在世界范围内,这种评价物 料易磨性的方法被普遍采用,我国1988年发布实施的《水泥原料易磨性试验方法》也基于这一原理,只是各国对所取成品筛孔径P1有所不同。邦德(F.C.Bond)对此定义为“物料由粒度F粉磨至100μm所需的粉磨功”,即P1=100μm;日本JIS4002标准规定“除特殊情况使用1 49μm外,P1值应选用相当于实际产品细度的筛孔直径作为试验成品筛”;我国标准(JC/T7 34—1988)规定“试验用成品筛孔径为80μm”。这些方法由于所取P1值不同,上式的计算结果必然发生改变,使易磨性表述的单位粉磨电耗由于成品细度不同而产生偏差。
成品筛孔径P1值对原料易磨性Wi的影响,在于Wi不是一个物料常数,而是随式中由P1 值决定的各因数的变量而变量。水泥生产中,粉磨不同的物料如生料、熟料、煤粉以及混合材中的钢渣、矿渣、粉煤灰等,要求的细度各有不同,尤其是其他许多行业的产品要求范围 更宽,P1作为它们的细度控制值,首先决定了其成品的过筛粒径P80与其成品生成量G,由此足以改变物料的易磨性。其关系在理论上通常解释为:P1值愈大(控制的粒度愈粗),成品量愈大,所需的粉磨功Wi减小,粉磨愈显得相对容易。然而,这并不能概括所有粒度的基本 规律,国外学者N.M.Magdalinovie早在80年代进行的试验就表明,P1值的大小与所需的粉磨功并非完全按这一规律发展,对于某些粒度的粗粉磨电耗要比细粉磨大得多。但其试验的P1 取值过宽,未能直接反映60μm~150μm常规控制粒度的变化情况。对此,笔者在其试验基 础上进行了补充论证,也得出相近的结论。本文通过不同P1值的试验对比,探讨了P1和G、W i三者间的关系,提出合理取值的基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