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0 10:04:29 来源:水泥人网

谈水泥企业基本建设质量的验收标准

文题一出,读者便会认为这岂不是“马后炮”,国内水泥新线的建设高潮已近尾声,再言此事,不是多此一举吗?但是,事情也不尽然,因为一来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实践在前,才可能有总结于后;更何况,有了这种认识不仅指导基本建设的新项目,同样也适合于确定老项目的改造方向。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千万不要重复犯错误。

一、重申基本建设质量验收标准的必要性

1、当前基建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与症结

任何一个企业在决定通过基本建设扩大生产能力时,都会给主持建设的负责人提出投资额及建设周期两项过硬的指标,即建设投资越省越好,建设时间越短越好,而建设质量又如何控制呢?当前不少生产线就是随着这两项指标的越省越短,建设质量也就越来越低劣。一条新生产线从调试开始就深深地陷入被动的泥潭之中,即便生产也是带病运转,根本谈不上有高效益的精细水平,生产运行入不敷出,流动资金逐渐捉襟见肘,企业背上新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很多,也许现在还在不断发生。

这是因为下达基本建设任务的领导者,尽管也在强调建设质量,但它不像投资额及工期那样容易具体明确,只是停留于口号而无法落实。在没有具体质量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无论任何项目,尽管投资额与工期完成得又省又快,也无法取得任何经济效益。因此,将基本建设项目质量验收的标准具体化,正是解决基建质量的症结所在。

2、统一对‘达标’与‘达产’的认识

‘达标’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产量、质量、消耗及运转率四大经济指标已经达到设计的保证。按预分解窑的当前水平,一般是指连续三个月时间内,是指24小时连续产量达到设计产量,如5000t/d线应达到5000吨以上;熟料标号55Mpa以上;熟料单位热耗应在720kcal/kg(或103kg标煤/kg)以下;运转率(即投料时间占日历时间)在90%以上。而‘达产’则是指在达标的基础上,一年的总产量能达到设计要求,如165万吨等。‘达产’不一定每项指标都能‘达标’,尤其是热耗与运转率指标;‘达标’者应该能够‘达产’,但也会由于装备、原燃料及市场等原因,某一年不一定能‘达产’。

不少人对此有误解,认为5000t/d生产线,只要日产5000t以上的熟料,就是达产达标。这种误解并不利于基本建设的验收。当前,国内投产的五千吨生产线,产量能达到5500t/d以上并不罕见,而热耗降至720kcal/kg以下,却少之又少。即真正很少有达标者,遗憾的是如此现状却无人责怪,这与对达标的误解不无关系。严格说,在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难度上,产量只要将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篦冷机及相应的风机、燃烧器等辅机都设计规格足够放大,就可以实现,然而,能耗要降到一定水平却并非易事。

烧成系统的建设验收是这样,粉磨系统的建设考核同样如此。

面临当今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效益更要表现在能耗水平上。在这样一个关键指标的考核上,以往业主与设计者、制造商对此指标如此淡漠,实在是建设者的重大失误与损失。

总之,统一对达产达标的认识,实际就是重申对基本建设质量的验收标准。但是,仅仅统一标准与概念还不能足以确保基本建设质量,如果忽视了以下实施环节,实际就等于丧失了对基建质量的保障。正如上所述,尽管达产的窑、磨很多,而能耗达标的生产线却很难得。这是因为基建过程中不遵循客观规律,其结果怎么能有理想的达标呢!

二、从基本过程中注重客观规律

根据现有生产线运行总结的经验与教训,这里不妨抛砖引玉,提出应当遵循的四大规律,以供基建工作者关注,作为现代水泥项目基建质量的前期验收标准:

1、实现原燃料均质稳定的程度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都要求原燃料稳定,这种稳定不仅包括对成分的稳定,还包括对粒径、含水量、黏度等物理量方面的稳定,凡是基本建设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工作,甚至一旦资金紧张,就先砍掉矿山资源的勘察、合理的输送及储存、成分均化的各项设施,以及半成品的处理过程,都反映了设计与建设者的理念是否正当。这方面的偷工减料不仅导致产品质量的波动,难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稳定程度的要求;而且势必增加生产能耗。更有甚者,有的生产线根本就是无米之炊,原材料都要数十公里之外购买拉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质量根本无法控制。这些都是编造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尊重建厂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恶果。

2、对高性价比装备性能的认定

尽管业主十分重视装备性价比的选择,希望以较廉价格购置到性能高的装备,但是由于对市场高性价比的装备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当今的装备技术发展之快,从而很难采购到高性价比的装备,更不要说,相当多的企业以预算为准绳,奉行严禁价格突破计划的原则,在没有对装备性能明确规定的条件下,价格一压再压,只能使装备的质量一降再降。当今国产装备的生产水平已经到了一种相当尴尬的境界:一方面能生产出相当精良的装备,而国内却没有用户去花高价购买;而另一方面,精良的装备出口也不能打有中国制造,却让外国名企业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采购中不仅不重视对节能装备的选择,而且由于买卖双方存在的不良商业活动,导致购买者连高寿命的要求都置于脑后而不顾,现今三年内不出故障的回转窑已不多见,装备怎么可能有日后投产的达标呢?

3、仪表计量的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

对仪表计量装备的配置水平,更是检验建设者理念的试金石。当前为水泥自动化生产的仪表与计量水平发展很快,如何选择,又如何指导操作与管理,这并不是所有从事水泥的人都清楚的:有些人吃过质次价高仪表的亏,就干脆什么仪表也不订,反正没有它也能生产。

这种指导思想不仅使在线检测温度与压力热工仪表在相当多的企业中可有可无,而且对先后面世的在线检测物料成分与粒径、检测废气成分的仪表也不闻不问,国外同行早已广泛使用的仪表,在国内用户还不知为何物,如此之大的差距只能使生产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质量波动能耗高。为此,仪表投资数百万元的节省正在以每年数百万元的支出而偿还。

4、人员培训的标准与方式

这是反映企业文化先进性的标志。在培训方式上,大多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带新,如果是企业最新的生产线,就派到其它单位去;如果是集团内部的新线,会就近安排;如果本企业的后续生产线,就更为方便。总之,这种培训多为近亲繁殖,连最早的操作员也并非操作正确,如此批批繁衍下去,产生的误操作给生产带来的隐性损失相当惊人。

以能耗指标的先进性作为对各工种考核的衡量标准,是企业文化反映在生产管理上先进理念的集中表现,尤其对于中控操作员更应如此。目前持有这种理念的管理者还不多,持有这种理念的操作员就更少。

如果上述四个规律在全基建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与落实,生产线的达产达标就是水到渠成。只要疏忽其中的一方面,日后的生产当中,就要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补偿,甚至形成难以补偿的致使伤。

三、对项目总包的基本建设工程看法

有些业主由于自身技术管理力量较弱,或不愿意为此高价聘用大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采取请设计或施工单位总包的方式承担工程;而一些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自认为实力雄厚,总包利润空间大,也愿意承接此类服务。总之,这种合作方式越来越为不少项目管理者看好,并普及推广。

其实,这种国外引进的工程合作方式,即所谓‘交钥匙’工程,都要严格执行FIDIC条款,但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并不成熟,从市场条件到企业内部都无完善的制度约束,包括监理制度都没有消化到位,而流于形式。

本来基本建设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交接程序:从设计向土建要技术交底;又土建向安装交接要有土建工程质量验收;设备的定货、监造要向安装单位履行现场的交接;安装完结后的空车试运、联动试车到带负荷试运行,每一步骤都要有严格的签证手续。每一个过程本来都是由业主单位牵头进行,现在却全部省略了。

再加上总包单位不一定有强硬的施工班子,下面还不知有多少层分包商,而这些分包商并未按照FIDIC条款的要求,经业主同意和掌握,每一次的分包就是利润的再分配,显然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也就越来越低。

这种条件下,业主一方尽管节省了人力,承包方也确实锻炼了队伍,并利润颇丰。但总包的效果只能以质量作为牺牲品,工程中发生问题并不罕见,工程质量便可从如下实际案例中窥见一斑:

一个破碎机的基础大梁,设计院的图纸设计中钢筋密布,连地脚预留孔都无法放置。如果不是总包,土建单位肯定要经业主向设计单位提出,但这时土建单位不吭气了,楞让钢筋从预留孔模板中穿过;而安装单位也不问土建为什么预留模板中还有钢筋通过,直接将模板内的钢筋用气割切除,以使地脚螺栓插入。只是恰好业主人员发现,才终止了这种错误行为。在整项工程的每个子项的交接中,根本没有经过业主方签字才能进行的程序。

在设备安装完成后的基础二次浇灌中,也存在这种‘唬弄洋鬼子’的作法。以前二次浇灌都要在安装单位的技师监护下进行,现在倒是放开手脚了,甚至在浇灌中途砂浆混凝土并未用完,工人便去吃饭,待午休后回来,只将已经干硬的砂浆对上水,便继续浇灌。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这类施工质量的危害并不会在投产后数月爆发,但建筑物或设备的长治久安运行,肯定难以实现。这里绝无彻底否认总包模式的意图,只是证明在规范总包的管理体制上越发需要规范些。

四、质量指标应当放在基建的第一位

在没有明确与正确的质量指标考核时,质量指标的考核实际是在基本建设中列在投资与工期之后。确实,省下投资既可以有更好的资金效益,也能建设更多生产线,加快扩张能力的速度;缩短工期能使投资早见效益。但是两者必须是在质量优良的基础上,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将事与愿违。近十年水泥生产线建设中的正反例证,都完全可以说明这点。

所以,在有了对检验基建质量的统一认识之后,显然应该将质量列为衡量基建或技改的关键指标,而且是放在第一位。最近,这方面的变化已经悄然在发生着,不少技改项目的合同中,第一指标并不是改造后的产量要增到多少,而首先是改造后的能耗要降到多少。多么希望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越多越好呀!

到此为止,并不是对水泥现代企业建设特点认识的终结,更多还应该是开始。在大发展时期,项目争先恐后的比速度、比规模、比数量,现在到了该比降耗、比质量、比效益的时候,不能再有机会让人们抱着原有的观念生存下去,即便是对已经存在问题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也应该尊重本文所推荐的标准,相信会少走不少弯路。

    作者:谢克平

文题一出,读者便会认为这岂不是“马后炮”,国内水泥新线的建设高潮已近尾声,再言此事,不是多此一举吗?但是,事情也不尽然,因为一来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实践在前,才可能有总结于后;更何况,有了这种认识不仅指导基本建设的新项目,同样也适合于确定老项目的改造方向。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千万不要重复犯错误。

一、重申基本建设质量验收标准的必要性

1、当前基建质量普遍不高的现状与症结

任何一个企业在决定通过基本建设扩大生产能力时,都会给主持建设的负责人提出投资额及建设周期两项过硬的指标,即建设投资越省越好,建设时间越短越好,而建设质量又如何控制呢?当前不少生产线就是随着这两项指标的越省越短,建设质量也就越来越低劣。一条新生产线从调试开始就深深地陷入被动的泥潭之中,即便生产也是带病运转,根本谈不上有高效益的精细水平,生产运行入不敷出,流动资金逐渐捉襟见肘,企业背上新的沉重包袱。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而是很多,也许现在还在不断发生。

这是因为下达基本建设任务的领导者,尽管也在强调建设质量,但它不像投资额及工期那样容易具体明确,只是停留于口号而无法落实。在没有具体质量考核指标的情况下,无论任何项目,尽管投资额与工期完成得又省又快,也无法取得任何经济效益。因此,将基本建设项目质量验收的标准具体化,正是解决基建质量的症结所在。

2、统一对‘达标’与‘达产’的认识

‘达标’是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产量、质量、消耗及运转率四大经济指标已经达到设计的保证。按预分解窑的当前水平,一般是指连续三个月时间内,是指24小时连续产量达到设计产量,如5000t/d线应达到5000吨以上;熟料标号55Mpa以上;熟料单位热耗应在720kcal/kg(或103kg标煤/kg)以下;运转率(即投料时间占日历时间)在90%以上。而‘达产’则是指在达标的基础上,一年的总产量能达到设计要求,如165万吨等。‘达产’不一定每项指标都能‘达标’,尤其是热耗与运转率指标;‘达标’者应该能够‘达产’,但也会由于装备、原燃料及市场等原因,某一年不一定能‘达产’。

不少人对此有误解,认为5000t/d生产线,只要日产5000t以上的熟料,就是达产达标。这种误解并不利于基本建设的验收。当前,国内投产的五千吨生产线,产量能达到5500t/d以上并不罕见,而热耗降至720kcal/kg以下,却少之又少。即真正很少有达标者,遗憾的是如此现状却无人责怪,这与对达标的误解不无关系。严格说,在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难度上,产量只要将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篦冷机及相应的风机、燃烧器等辅机都设计规格足够放大,就可以实现,然而,能耗要降到一定水平却并非易事。

烧成系统的建设验收是这样,粉磨系统的建设考核同样如此。

面临当今的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效益更要表现在能耗水平上。在这样一个关键指标的考核上,以往业主与设计者、制造商对此指标如此淡漠,实在是建设者的重大失误与损失。

总之,统一对达产达标的认识,实际就是重申对基本建设质量的验收标准。但是,仅仅统一标准与概念还不能足以确保基本建设质量,如果忽视了以下实施环节,实际就等于丧失了对基建质量的保障。正如上所述,尽管达产的窑、磨很多,而能耗达标的生产线却很难得。这是因为基建过程中不遵循客观规律,其结果怎么能有理想的达标呢!

二、从基本过程中注重客观规律

根据现有生产线运行总结的经验与教训,这里不妨抛砖引玉,提出应当遵循的四大规律,以供基建工作者关注,作为现代水泥项目基建质量的前期验收标准:

1、实现原燃料均质稳定的程度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都要求原燃料稳定,这种稳定不仅包括对成分的稳定,还包括对粒径、含水量、黏度等物理量方面的稳定,凡是基本建设过程中不能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工作,甚至一旦资金紧张,就先砍掉矿山资源的勘察、合理的输送及储存、成分均化的各项设施,以及半成品的处理过程,都反映了设计与建设者的理念是否正当。这方面的偷工减料不仅导致产品质量的波动,难以满足用户对产品稳定程度的要求;而且势必增加生产能耗。更有甚者,有的生产线根本就是无米之炊,原材料都要数十公里之外购买拉运,不仅成本高昂,而且质量根本无法控制。这些都是编造假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尊重建厂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恶果。

2、对高性价比装备性能的认定

尽管业主十分重视装备性价比的选择,希望以较廉价格购置到性能高的装备,但是由于对市场高性价比的装备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当今的装备技术发展之快,从而很难采购到高性价比的装备,更不要说,相当多的企业以预算为准绳,奉行严禁价格突破计划的原则,在没有对装备性能明确规定的条件下,价格一压再压,只能使装备的质量一降再降。当今国产装备的生产水平已经到了一种相当尴尬的境界:一方面能生产出相当精良的装备,而国内却没有用户去花高价购买;而另一方面,精良的装备出口也不能打有中国制造,却让外国名企业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采购中不仅不重视对节能装备的选择,而且由于买卖双方存在的不良商业活动,导致购买者连高寿命的要求都置于脑后而不顾,现今三年内不出故障的回转窑已不多见,装备怎么可能有日后投产的达标呢?

3、仪表计量的可靠性及自动化程度

对仪表计量装备的配置水平,更是检验建设者理念的试金石。当前为水泥自动化生产的仪表与计量水平发展很快,如何选择,又如何指导操作与管理,这并不是所有从事水泥的人都清楚的:有些人吃过质次价高仪表的亏,就干脆什么仪表也不订,反正没有它也能生产。

这种指导思想不仅使在线检测温度与压力热工仪表在相当多的企业中可有可无,而且对先后面世的在线检测物料成分与粒径、检测废气成分的仪表也不闻不问,国外同行早已广泛使用的仪表,在国内用户还不知为何物,如此之大的差距只能使生产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质量波动能耗高。为此,仪表投资数百万元的节省正在以每年数百万元的支出而偿还。

4、人员培训的标准与方式

这是反映企业文化先进性的标志。在培训方式上,大多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带新,如果是企业最新的生产线,就派到其它单位去;如果是集团内部的新线,会就近安排;如果本企业的后续生产线,就更为方便。总之,这种培训多为近亲繁殖,连最早的操作员也并非操作正确,如此批批繁衍下去,产生的误操作给生产带来的隐性损失相当惊人。

以能耗指标的先进性作为对各工种考核的衡量标准,是企业文化反映在生产管理上先进理念的集中表现,尤其对于中控操作员更应如此。目前持有这种理念的管理者还不多,持有这种理念的操作员就更少。

如果上述四个规律在全基建过程中得到充分重视与落实,生产线的达产达标就是水到渠成。只要疏忽其中的一方面,日后的生产当中,就要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补偿,甚至形成难以补偿的致使伤。

三、对项目总包的基本建设工程看法

有些业主由于自身技术管理力量较弱,或不愿意为此高价聘用大量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采取请设计或施工单位总包的方式承担工程;而一些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自认为实力雄厚,总包利润空间大,也愿意承接此类服务。总之,这种合作方式越来越为不少项目管理者看好,并普及推广。

其实,这种国外引进的工程合作方式,即所谓‘交钥匙’工程,都要严格执行FIDIC条款,但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并不成熟,从市场条件到企业内部都无完善的制度约束,包括监理制度都没有消化到位,而流于形式。

本来基本建设的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交接程序:从设计向土建要技术交底;又土建向安装交接要有土建工程质量验收;设备的定货、监造要向安装单位履行现场的交接;安装完结后的空车试运、联动试车到带负荷试运行,每一步骤都要有严格的签证手续。每一个过程本来都是由业主单位牵头进行,现在却全部省略了。

再加上总包单位不一定有强硬的施工班子,下面还不知有多少层分包商,而这些分包商并未按照FIDIC条款的要求,经业主同意和掌握,每一次的分包就是利润的再分配,显然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也就越来越低。

这种条件下,业主一方尽管节省了人力,承包方也确实锻炼了队伍,并利润颇丰。但总包的效果只能以质量作为牺牲品,工程中发生问题并不罕见,工程质量便可从如下实际案例中窥见一斑:

一个破碎机的基础大梁,设计院的图纸设计中钢筋密布,连地脚预留孔都无法放置。如果不是总包,土建单位肯定要经业主向设计单位提出,但这时土建单位不吭气了,楞让钢筋从预留孔模板中穿过;而安装单位也不问土建为什么预留模板中还有钢筋通过,直接将模板内的钢筋用气割切除,以使地脚螺栓插入。只是恰好业主人员发现,才终止了这种错误行为。在整项工程的每个子项的交接中,根本没有经过业主方签字才能进行的程序。

在设备安装完成后的基础二次浇灌中,也存在这种‘唬弄洋鬼子’的作法。以前二次浇灌都要在安装单位的技师监护下进行,现在倒是放开手脚了,甚至在浇灌中途砂浆混凝土并未用完,工人便去吃饭,待午休后回来,只将已经干硬的砂浆对上水,便继续浇灌。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这类施工质量的危害并不会在投产后数月爆发,但建筑物或设备的长治久安运行,肯定难以实现。这里绝无彻底否认总包模式的意图,只是证明在规范总包的管理体制上越发需要规范些。

四、质量指标应当放在基建的第一位

在没有明确与正确的质量指标考核时,质量指标的考核实际是在基本建设中列在投资与工期之后。确实,省下投资既可以有更好的资金效益,也能建设更多生产线,加快扩张能力的速度;缩短工期能使投资早见效益。但是两者必须是在质量优良的基础上,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将事与愿违。近十年水泥生产线建设中的正反例证,都完全可以说明这点。

所以,在有了对检验基建质量的统一认识之后,显然应该将质量列为衡量基建或技改的关键指标,而且是放在第一位。最近,这方面的变化已经悄然在发生着,不少技改项目的合同中,第一指标并不是改造后的产量要增到多少,而首先是改造后的能耗要降到多少。多么希望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越多越好呀!

到此为止,并不是对水泥现代企业建设特点认识的终结,更多还应该是开始。在大发展时期,项目争先恐后的比速度、比规模、比数量,现在到了该比降耗、比质量、比效益的时候,不能再有机会让人们抱着原有的观念生存下去,即便是对已经存在问题的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也应该尊重本文所推荐的标准,相信会少走不少弯路。

    作者:谢克平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