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像一支催人奋进的旋律,带给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梦想的不竭动力。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作为一个充满激情的音符,建材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
为见证建材人的追梦历程,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本报开展了“我的建材梦”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一个月来,得到了建材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承载着建材人美好梦想的稿件纷至沓来,他们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对行业未来的美好憧憬。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登《我的建材梦》征文,让我们跟随追梦人的脚步,一起踏上追梦之旅。
听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的讲话,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这是13亿人的中国梦,作为一位从事水泥行业60年的老科技工程人员,我心里的确埋藏着一个中国梦,这就是中国要成为世界水泥强国的梦!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乘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大发展的东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国全体水泥行业从业人员曲折和艰苦的奋斗,现在看来,实现我的这个中国梦已经不遥远了,可以说美梦成真已无悬念,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本人预测,今后15年左右,我国将成为国际公认的世界水泥强国!
回想我的世界水泥强国梦的播种、惊动、蛰伏、发芽、生长、渴求、践行、茁壮、开花,直到现今进入最后冲刺,即将付诸实现,结出硕果的全过程,其中的坚持、奋斗依然历历在目。
我在大学三四年级时(1953~1955年),开始接触到国际上最主要的几种欧美水泥专业期刊和文献,那是在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化工系教师专用图书室看到的。得益于从小学到中学12年打下的英语基础,我被两位教授“看中”,教我从这些文献中搜集翻译整理资料,作为他们编写《水泥工艺学》等教材讲义的素材,使我开始对欧美水泥工业的概况略有所知。
1955年8月,我们班级共60人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届水泥工艺专业毕业生,其中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北京管庄的水泥研究院或设计院,我是分在水泥设计院的。可能是因为那时管庄有不少早年留学欧美,全国解放初期回国効力的水泥专家分别在两院担任技术领导职务,例如王涛、冯修吉、吴中伟、刘公诚、黄大能、陆宗贤、张大埜、朱祖培、周德章等前辈,两院科技图书馆收藏订阅的欧美水泥专业期刊文献较齐全。虽然读者很少,但这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知识宝库,使我逐渐养成了长期全面地阅览欧美水泥期刊文献的习惯,对重点内容还做成卡片或笔记,建立了一套对国际水泥工业进行全面系统跟踪式的分析研究方法,不断加深理解,从而对发达国家水泥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始终保持着与日俱进的分析和认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这些欧美期刊文献基本上也没有中断,所以我这个跟综分析掌握动向的进程未受到太多影响。
应该说,从投身水泥行业的第一年,我就发现我国水泥工业与国际水平之间差距不小。那时初出茅庐、头脑单纯,以为只要大家刻苦钻研、大干巧干,力争早日迎头赶上还是有信心的。这个朴实敬业梦想的种子很自然地播撒在我年轻的心田里了。
但是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期,基于我对当时国际水泥工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对比我国当时却因陋就简走回头路,大搞小立窑全(农)民造水泥的情况。我着急地自问,这样我国水泥工业何时才能达到国际水平?老实说,当时感觉十分迷茫。尽管这样,但是那个早就深埋在我心中的梦想却因反方向的强烈刺激而反弹惊动起来。迫于当时的“大气侯”我不得不极力把这种惊动抑制到最小,但是其呼吸却从未停息过。之后约有20年,这个梦想在我心中基本处于蛰伏状态,一直到1978年我国开始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这个梦终于迎来了可以发芽生长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