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31 17:20:32 来源:水泥人网

谢克平:建材出击PM2.5 是压力更是责任

雾霾重重的北京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有同样遭遇的各地群众一面感叹着自己所在区域同样的糟糕环境,一面期盼着作为首都的北京能够迅速行动起来,让美好环境重现。最近,深感危机和责任的北京采取行动,全面叫停了建材和化工等行业的58所工厂,同时要求41所工厂削减有害物质排放量。还宣布了新的防污染措施,表示在大气污染严重时将限制北京市内通行的汽车数量。此外,东北地区的长春市和沈阳市、中部地区的济南市和郑州市以及内陆地区的重庆市等也出台了相应对策。

这些举措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解决大气污染并不是凭一城一地的力量便可使阴霾散去,而是需要全国各省市联动,需要各个行业,尤其是重点废气排放行业间和上下游行业间的联动治理。而在这其中,很多建材行业企业表示,虽深感压力,更责无旁贷。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的当前,不妨来听听建材行业专家人士如何解读PM2.5带来的压力,又如何为行业发展出招,谋划可持续发展前景。

水泥——从生产基础抓起,切莫急功近利

环境保护要尊重客观规律,凡是治理过水泥企业污染的人都会有体会:只有均质稳定的生产,治理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耗能最少,实现环保达标。否则,如果连煅烧温度都不稳定,NOx排放量忽高忽低,治理过程不是能源浪费,就是排放超标。而水泥行业要想实现均质稳定的生产,当前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对矿山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综合利用。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水泥生产是一种资源产业,资源不可再生,而且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就应当从工序前端抓起、从基础抓起;更因为当前的行业现状是大多企业在急功近利地对待矿山开采,且不说没有矿山居然也建设新型干法线,就是有矿山的生产线,又有多少是按照规程投资与开采的呢?而国家与行业并未对此有任何指导与约束。总之,不从生产基础抓起,环保有如“空中楼阁”:尽管好看,但不实际。

治理过程也切忌急功近利。NOx并非是昨天才从水泥窑中冒出来的,先进国家治理经验也并非今日才有,NOx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也不是今日知晓。它需要循序渐进地发展。在粉尘污染治理过程中,国家与行业花了一二十年的功夫,才达到今天的水平,从最初的150mg/Nm3的标准降到今天的50mg/Nm3。脱硝技术同样是在发展,据说,国外已有生物脱硝的技术,每吨熟料成本不高于3元,2500t/d生产线的投资不超过300万元,难道这种进步是一个早上就能实现的吗?如果干什么都“一风吹”,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见得有利于环保的治理。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