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眼里,鹿港辜家是台湾五大家族之一,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辜成允祖父的堂兄辜鸿铭学贯中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父亲辜振甫是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被称作“台湾最大的红顶商人”,而母亲辜严倬云则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孙女。
在“汪辜会谈”期间,两岸经贸日渐频繁,台湾亚洲水泥、嘉新等水泥企业也在这一时期纷纷向大陆进军。然而,辜振甫一生创建的庞大企业王国的第一块磐石——台湾水泥(以下简称台泥)却比同业晚十年进入大陆。“父亲那时代表台湾,在做两岸沟通的主谈人,直到垂暮之年还为两岸和平而奔走努力。我和哥哥就达成共识,不能让别人误以为"汪辜会谈"是在为自家企业谋私利。”辜成允回忆。当时的水泥在台湾尚属战略物资,其他一些企业则以间接投资的方式,打政策擦边球进军大陆,而辜家不愿授人以柄。“时至今日,台泥在大陆的水泥产能已经是台湾的6倍,公司的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大陆。我想,如果没有20年前"汪辜会谈"奠定的基础,这一切是不可能发生的”,辜成允称,台泥下一步的目标是将好的环保模式复制到大陆,并将继续致力于两岸文化的交流。
产能过剩是机遇
2003年,辜成允正式接手台泥时,台湾正面临石灰石矿枯竭、本地水泥市场萎缩等危机。
辜成允决定转向大陆寻求突破。为了在短时期内赶上同业,他选择与大陆最顶尖的安徽海螺水泥(600585,股吧)公司建立盟友关系,并通过私募的方式,成为海螺水泥在香港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仅仅两年,台泥就超越了先行10年的亚洲水泥、嘉新水泥等台湾同业。目前,其在台湾产能为1000万吨,中国大陆产能6000万吨,并计划在2016年,大陆产能达到1亿吨,位居台湾市场第一、大陆市场第六。
目前,水泥企业在大陆普遍实行的是“各司其职”的服务模式——制造商负责熟料质量,粉磨站负责水泥质量,搅拌站负责混凝土质量,建筑商负责施工质量。
而台泥则在大陆市场推出“鸡尾酒式服务”,水泥制造商不是单一的熟料和水泥的供应商,而是通过品质检测、调整配方等技术手段,协助粉磨站、混凝土搅拌站、建筑承包商,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最终需求的专业服务。这种方式直接将品质、服务和成本呈现在客户面前。“此举意在填补需求空白,从而赢得更多终端客户。”辜成允认为,各司其职的服务模式只能满足终端客户的一般需求,却无法全部满足特殊和高品质需求。
在辜成允看来,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好机遇。他指出:“任何产业都是在稀缺、平衡、过剩、调控的螺旋式循环上升中不断进步的。调整产能过剩的根本目的,不是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而是加速劣质企业的淘汰,填补先进产能,并将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化配置的集中度。”
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在资金、人才、技术、规模、环保、市场份额甚至品牌效应等方面,大幅提高投资准入门槛,抑制劣质企业的投资冲动,净化优质企业的投资环境。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大幅提高水泥投资门槛,鼓励大者愈大,强者愈强。同时,对于跨入准入门槛的企业,应再设第二道门槛,在投资回报能力、环境保护能力、资源减耗能力、回报社会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进行各种标准比对,以此选出各级梯队选手。“有了这两道门槛,就能有效地控制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浪费,水泥业的扶优汰劣就能立竿见影”,辜承允指出,“世界冠军是自己跑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扶着夺下来的,必须划定公平竞争的起跑线,才能激发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有IT业的效率,服务业的态度,这样,我们才有在传统产业胜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