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上任一年零八个月的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的印象,是不断加深的。
最初的印象,来自报纸上他发表的文章。记得曾有同事很感慨地说:入行多年的老同事和刚入行的新同事,可以同时学习乔会长的文章。老同事会在文章中不断消化新的知识、信息、理念和发展目标。而新同事则会在文章中经历一次快速成长的过程,站在一个高度上,接受行业深层次的教育和洗礼。
读每篇文章如醍醐灌顶,无论是传统水泥产业、浮法玻璃产业,还是新型墙材产业,对于产业现状全面而透彻的分析解读,都在有理有据地论证着下一步不同产业不同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规划,深入浅出、层层相扣,让阅读者受益匪浅。
而最感人的,却是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或激情,或急迫,或坚定,或执着,时刻勾勒着一位在这个行业扎根多年的“老”行业人对行业高涨的热情和丰厚的底蕴。
之后的印象,则多源自周边传来的信息和口碑:30年在甘肃省最基层企业做起直至担任省建材局局长、党委书记的经历,让他对产业发展的曲折轨迹看得透彻而真实,也深感每一次进步或困惑出现的因素几乎都源自对创新的理解和行动,这些经历使他从年轻时就拥有着坚定而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原国家建材局做副局长的6年里,他将在基层的实战经验和创新意识融入到对整个行业的宏观把握和发展规划中,使他更加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从2000年到2010年,乔龙德担任国务院派驻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对大企业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研究透彻,而他自身也拥有着企业家一样的宏观把握能力和敏锐目光、敢做敢为的精神。
思维缜密、雷厉风行、身体力行,做事一丝不苟则是他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担任建材联合会会长以来,他对联合会的工作要求非常严厉,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当“狠”……
虽然同处面积不过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院子,我们能见到乔龙德的机会却实属偶然。即便是见到,也只是一个匆匆闪过的身影。
不过,有时晚上走得晚些,会时常看到大楼内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很多人都在描述,他每一天的工作安排,满得几乎要溢出来。除了在外出差的日子,只要在联合会,晚上都是这样的场景。
因此,那时的乔龙德,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怀着巨大激情和责任心为全行业做事的前辈,执着地谋求行业发展出路的专家,做事严格、态度严厉的领导人,又好似高高在上,距离遥远。
直到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研发与创新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不久,我们因为做关于“第二代”的报道,而与乔龙德有了深入的接触。
据说,报道期间,他会在满满的工作当中抽出时间,详读每篇文章,并及时反馈着读后最真实的感想和诚恳的意见。
他所反馈的内容,时刻让我们感受到改革创新的迫在眉睫。在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面临节能减排,迈向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不变革不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出路,只有变革创新,才可能成为世界同领域的师傅和领头羊。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行字,或几句话,却似有千斤重量。
一面是因产能过剩和需求增幅降低而导致的市场低迷,使已经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和技术装备生产线能力的闲置,另一方面转型升级需要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一面是传统产业在节能减排方面距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另一面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为建材行业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方面提供的难得机遇,但又感到压力巨大……
以乔龙德的话说,我们现在就是站在三叉路口上,只有变革创新,才有可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优势最大程度地为行业所用,让缺口得以弥补、提升和完善,让当了30多年徒弟的水泥和浮法玻璃行业,可以升格为全世界的师傅。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因为以目前的人才储备和行业态势而言,我们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把这个责任推给下一代?中国建材业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下去了。”
乔龙德的话包含着很复杂的心境,有急迫也有兴奋,既有着苦口婆心的劝导,更有着豪情万丈的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