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镇化建设”、“中国建材集团与安徽海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起了行业内外的热切关注,水泥股也随之“涨声不断”。昨日,中国水泥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忠就大家关注的“中国建材集团与安徽海螺集团签署战略合作”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孔祥忠认为,两家大集团的合作为市场开创了联动多赢的局面,为行业解决产能过剩开拓了新思路。从报道中看出两家大集团的合作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1、技术和装备合作:按照市场化原则,互相为对方提供技术和服务,发挥海螺水泥在项目建设、设备成套、节能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中国建材下属水泥企业的生产线建设和技改,余热发电建设和改造,垃圾焚烧、脱硝技改项目提供装备和服务;2、物流合作:在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各自优势,相互为对方企业提供煤炭供应、熟料及水泥购销服务;3、信息共享:双方保持定期交流,在各个层次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成果共享;4、国际上的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孔祥忠认为,首先,本次两家的战略合作的签署,有利于明年的华东市场价格的稳定,以及对明年市场预期看好。从行业协会的角度来说,这是行业结构调整中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层次研究的现象,两家集团目前在国内大企业中数一数二,此前,资本市场对他们共同开展合作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中,因为经营策略不一样,大家都心存疑虑。然而,我个人认为这次两家集团战略合作的签署并不仅限于内容的落实,更多的在于对行业发展方向和市场的认同,相互之间有了长期的交流和形成共识的过程。
其次,两家集团强强联手对推动水泥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未来的区域市场整合,将切实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区域整合需要每个区域的大企业形成共识,形成不了共识的区域市场就是两三家大企业通过价格战把持着市场份额而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两家的合作对行业市场整合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三,合作内容上来讲,两家集团的合作上升到国际合作层面要好操作一些,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两家大集团如果能牵头共同挺进国际市场,带领中国水泥行业走出去,无疑历史意义增大,他们两家无论是联合投资也好、相互参股也好、还是共同注资,意义都很大。另外,中建材在国际化人才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因此,两家大集团通过优势互补,联合起来能动用更多的资源推动行业市场发展。
第四,此次合作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更有利推进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要靠企业来实现,行业协会只能提出目标和口号,执行方面还要靠企业来做,我们所有的水泥工业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靠企业,政府只能推动创新并为创新创造环境,实施、研发和运用还是以企业为主体,包括乔龙德会长提出的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最终也要靠企业人才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也要靠两家集团能够参与进来并牵头操作。
第五,由于两家大集团牵头,对整个资本市场是个利好,预示着未来占中国销量65%的最大的两个市场华东和华南地区市场未来的恶性竞争现象将减少,大大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引领能力。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两家集团的合作至少有一方长期有这个想法并在不断与对方推进合作,之所以到今天双方能够实现合作,除了双方共同的努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业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大家都达成了共识。产能过剩的现实问题证实行业将面临长期过剩的情况,大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多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问题。价格竞争不是公平竞争的唯一内容,体现出两个大集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开了个良好的头,对化解行业产能过剩也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来控制新增产能,两家大集团到目前为止或多或少违心的被一些地方政府绑架新建了很多生产线,自己也是有苦难言。国务院提出的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旨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这些对未来市场都是有益的。近两三年来,南方水泥已经在混凝土业务方面有了长足发展,混凝土产能达到了一亿立方,南方水泥随着对混凝土市场的参与,对未来水泥市场销售的话语权也在逐步提升,从生产到应用都有了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两家集团合作各有所图,看起来是战略合作,实则是为以后的实际操作留足空间,对今后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从行业协会角度思考,这种合作现象值得鼓励,希望其他区域市场的大企业都能效仿他们开展战略合作,把具体合作落实到实处,苦苦寻觅的产能过剩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产能过剩需要靠市场来解决,技术创新则要靠企业来实现。
总之,中国建材和海螺的这次合作,深入贯彻了“十八大”的创新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很好的履行,用创新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从竞争走向竞合,是难能可贵的,不仅为水泥企业做出了表率,更是开出了建材行业的先河,消除了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未来水泥业的疑虑和担心,水泥行业会随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不断创新带来的是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