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了《包容的力量:宋志平的企业心路》一书,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企业界对企业哲学、企业成长和竞争理念深层次的思考,记者近日对宋志平同志进行了独家采访,以深入了解他的企业包容哲学。
记者:《包容的力量》这本书年初出版后,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不少人想知道,出这本书的过程和您当时的想法。
宋志平:其实这本书只能算个文集,含括了我从北新当厂长开始到现在二十年的部分采访和文章。出这本集子最初是首都企业家俱乐部的主意,当时我还比较犹豫,因为作为一名央企负责人,平时虽然也接受过不少采访,也为一些报刊杂志撰写过文章,可是从来也没想过出什么书。但当书样整理出来时,我对自己这二十年来的思想经历有不少的感慨。在国企脱困、改革、改制和市场化过程中,那些酸甜苦辣、那些汗水和泪水夹杂在一起的成功和失败,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相信自己的经历应该和许多同时代的企业家大致相同。文集中有介绍我做企业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对企业发展中所遇到坎坷的一些体会或者失败的一些教训。我感到把它合盘托出,不是著书立说,但却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修饰,再现过去真实的感受,兴许对年轻一代的企业家理解过去国企的改革有用呢。
没想到的是,这本文集带来了不小的反响,不到一年时间,两次印刷的书全部发售一空。记得克拉玛依市一次要买三百本,我说送给他们,算是我对边疆的小小心意。也有集团领导来信,希望在整个公司下发学习,一次要上千本。这些均出乎我意料,为什么呢?大概来源于这本书“包容”的力量吧,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包容”了。
“企业内部其实就是个包容的系统”
记者:“包容”,通常来说是一种个人化的品德和内在修养,您为什么主张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做企业,这种理念又给企业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宋志平:从做企业的目标和目的性来看,我们做企业经历几个阶段:一是只考虑投资者利益的阶段,即一切都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但后来我们发现客户利益和员工利益也应该考虑,这是个整体,这样我们就迎来了第二阶段,即企业综合目标阶段,把投资者、客户和员工的利益都放在企业的目标中一起考虑。在《包容的力量》这本书中,有我在北新建材时提出的“没有比员工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客户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没有比投资者对企业有信心更重要的事”就是这个阶段,即企业公众化阶段。但现在做企业又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企业社会化阶段,即不仅要注重投资者、客户和员工,也要关注整个社会、自然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注重相关者利益关系。
去年我去韩国浦项钢铁参观,浦项是把环璄、安全、质量、技术、成本五项要素按照重要程度依次进行排序的。现在国资委提出的央企要承担“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其实也是这个阶段的体现,在这个企业发展新阶段,企业的成长方式和设定的目标越来越体现强烈的包容性。
从企业的创新发展来看也需要包容性创新,即我们常讲的集成创新,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仼何一种技术和产品是靠独门技术完成的,虽然说我们保护知识产权,但过分垄断和封锁技术的时代已经完结,现在几乎每项技术不同国家、不同企业都在相互追赶,而且最终的成果也往往互相借鉴。中国建材集团这些年通过并购海内外高科技企业,通过引入高层次人才,通过各种方式的集成创新,在建材和新材料许多领域成为国内行业的领先者,都源于这种包容性创新的思想。
讲到企业内部机制,其实企业真正的目标是为人,前几年我提出“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中进一步具体化。“企业是人”是说企业和人一样是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经济组织,大家现在想到一些知名公司,就想到它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行为;“企业靠人”则是指企业的一切都由人来完成;而“企业为人”则是企业的目的所在,我们提倡引入市场内部机制,但作为企业最终的目的仍是为社会人和企业人创造财富。我在企业里提出“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实际上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员工的待遇,因为只有员工热爱企业,企业才能发展。西方人讲“你怎样对待你的员工,你的员工就怎样对待你的客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企业内部其实就是个包容的系统。想起十几年前去英国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学习英国企业的360度考核的时候,英国人讲,他们的考核是为了促进工作,不和晋升、奖金挂钩,因而考核很健康,大家对考核的态度也是积极正面的,这也给了我很大启发,即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企业人进步和升华,而不只是简单的功利。
记者: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是个市场竞争主体,市场竞争更多强调的是优胜劣汰,与“包容”似乎有些冲突。您怎么看待包容和竞争的关系?
宋志平:人们一讲到竞争,好像就是要你死我活,讲到包容好像就是一团和气。其实,包容中也有竞争,竞争中也需要包容。在今天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也十分理智,西方人经历了若干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可以说西方绝大多数产业集中度都极高,市场变成了大企业之间的一种良性竞争,既保证了竞争的理性化,也保证了投资者、员工和客户的利益平衡。因此就有了竞合理论。现在我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速发展阶段,我国工业也已即将进入后工业时代,特点是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企业家们用一颗包容的心,进行限产和自律,顾全到行业,照顾到他人,建立一个新的供需平衡,以提高质量和品质为主,以提升技术为主,而不是再增加产能,我看到不少企业和企业家以打败竞争者为目标进行自杀式压价竞争,甚至以次充好,各类安全事故屡出不穷,把整个行业都几近搞垮,就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