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在总体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时期采用什么发展方式和途径很有必要进一步统一认识。
一、在正确认识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更要看到目前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危害,才能冷静地认真地能动地对之
我国水泥工业,截至2011年年底,总产量已经达到20.85亿吨,占到全球总产量的58%。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占到总产量的89%。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产业集中度不断增强,位列前十位的水泥企业产量已经达到5.9亿吨,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28.3%。吨熟料的平均热耗折标煤≤110公斤,平均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毫克。尤其是我国大型的装备水平接近和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建设整条水泥生产线为特征的工程总承包已经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成工程项目。在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水泥企业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环境治理表现、经济实力、员工收入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
但是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现阶段的发展以已有水平的重复为主体,造成了产能过剩和技术创新提升不足同时存在。在水泥生产主要技术装备得到提高和进步的同时,辅件、软件、配套件的发展相对滞后,使主机应有的效能不能完全发挥。在国内市场增量的强劲拉动下,产业布局和生产能力基本都在国内形成,当国内市场需求减弱时,过剩的产能导致一些企业限产停产,既浪费投资效能,又影响效率发挥。虽然产业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大企业时代”已经开始形成,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数量仍然偏多,众多小型企业节能减排不达标,影响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多数企业单一的产品结构导致了转型升级慢,产业链延伸步伐不快,除少数大型企业外,多数企业回旋余地很小,外部环境一变化,就显得十分被动。
面对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我们既要客观地认识到这是水泥工业发展中的问题,不用惊慌失措,只要处置得当,合理应对,现有问题是可以有效解决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这种状况不及时加以改变与调整,任其继续恶化,那么整个水泥工业的发展将会走进夭折期。遏制新增产能既是宏观经济对水泥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制约,也是水泥工业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改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历史必然。我们必须学会从过去已经适应了的环境中摆脱出来,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变化,找到新的定位。
二、正确认识产能过剩是有度的,过度过剩则是社会资源的浪费,由此必须理智地控制新增产量的冲动
产能多于市场需求也是一种常规,在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结束之后,在一定的量的过剩前提下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是市场经济形态的必然规律,也是市场竞争的前提。适度的产能过剩将促进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这是运用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能和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产能过剩是有度的!一个国家的水泥产能利用率达到75%到80%之间,一般属于比较合理的程度,但这是对一些水泥总量本身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对于有20亿多吨水泥的中国来说,目前过剩的产能已是一个天文数字,绝非一般国家可比。据有关数字分析表明,我国现有过剩产能将有约2.6亿吨,按5000t/d熟料生产线折算,有约105条熟料生产线闲置。如果按照吨投资350元来计算,仅浪费的投资就将达到910亿元。加之现在还在新建的、尚未点火的生产线,过剩产能远不止这个数。再加上限产、停产,开开停停对设备运转的损失,能耗、排放指标的相对增高,经营成本和固定费用在成本中有的比例增加等一系列的经济损失,这些损失对国家而言是投资和资源的浪费,对企业而言是过剩产品价格下跌和收入减少,也进一步导致国家税收的减少。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水泥产能过剩已经过度。
有的企业领导仅仅从自身的角度看问题,偏见地认为即使产能过剩、即使价格下跌,我也不害怕,反正市场经济就是竞争,多挣利润不行了,少挣点也行,等我倒了的时候,一大批企业都已经倒了,由此说:“我怕什么”!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全行业的企业都用这种心态对待,将全盘皆输,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整个行业都不景气,都到了亏损的边缘,哪有企业的抬头之日呢?所以,减少盲目的冲动,理智地回到科学发展的轨道才是水泥行业兴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