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已多次公开提醒央企,要做好“过冬”的准备。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利好,央企最先受益。但此前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利好已经消化完毕,眼下外部经济环境不好,央企利润下滑也将最快。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近日召开的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紧缩时期,央企要做好3~5年过“寒冬”的准备。为此,国资委近期将开展一系列治理和培训工作,指导央企如何“勒紧裤带过日子”。
不久前,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采购管理提升专题培训班,邵宁作了题为《对标先进,促央企采购管理上新台阶》的发言。他强调,采购管理的改革是提升央企管理水平的突破口,要下决心改造陈旧的、过时的采购制度、采购模式,敢于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扫清体制障碍。同时还要建设惩防体系,加强采购环节中的反腐倡廉。
邵宁的发言,具有高度的政策水平和专业水准,对于水泥企业备品备件的科学采购、精准采购、廉洁采购,同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以下是邵宁发言摘要:
采购管理的改革是提升央企管理水平的突破口
根据国资委的计划安排,我们将陆续举办13个专项提升工作会议。将采购管理作为第一个突破专项,主要是考虑到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降低采购成本,是企业的第一利润源,相对于其他管理活动,加强采购管理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方面见效最快,成果也能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利润。
其次,消除采购中不健康的现象,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关系到企业内部风气和治理问题。所以,做好采购管理、构建一套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是反腐倡廉工作的迫切需要。
以前,采购管理一直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黑箱”。上世纪9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采购工作普遍存在着“三不三看”现象。也就是,不管是否为企业所需,不做市场调查和咨询,不问价格高低和质量好坏;只看谁给的好处多,只看谁给的回扣多,只看谁的关系硬,结果导致“人情物资”、“关系物资”、“高价物资”和“假冒伪劣物资”泛滥。
央企采购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央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此背景下,央企积极探索,为采购管理的变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从采购管理体制上看,实现了采购管理中“两化两明”。即隐蔽的权力公开化、集中的权力分散化及责任明确、奖惩严明,“三不三看”现象已经基本杜绝。
二是从采购理念上看,从为库存而采购, 到为订单而采购。由此使得采购管理的内涵从对采购商品的管理, 延伸到了对供应商的管理。
三是从采购管理模式上看,从分散逐步趋向集中。绝大多数企业做到了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分散采购,一部分企业正在做逐级的集中采购,少数企业已做到了全面的集中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