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泥行业整体产能扩张的脚步已经停了下来,但面对产能过剩、市场恶性竞争等问题,企业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水泥企业除了延伸产业链发展混凝土之外,发展砂石骨料产业也是一种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日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会长刘长发就水泥企业进入砂石骨料和混凝土产业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会长刘长发
砂石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刘院长在谈砂石骨料时指出,从传统的水泥混凝土来说,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骨料的强度,而水泥只是用作胶凝材料,骨料和水泥在混凝土中的用量比是6:1,因此,砂石骨料在混凝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骨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决定混凝土性能的主要是骨料,水泥只是胶凝材料。所以,骨料是水泥混凝土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所有的工程都对骨料强度有要求。不同等级的混凝土,骨料本身的强度不一样,研究混凝土强度首先要研究骨料的强度。由于传统的观念,人们对砂石的认识存在着偏差,认为砂石在混凝土中仅起填充作用,质量无足轻重,只要多加水泥就行。事实上,砂石骨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起着骨架作用,传递应力,即使没有水泥浆,骨料亦可支撑载重,同时还能抑制收缩,防止开裂。上世纪90代以后,混凝土的发展趋势是发展高性能混凝土(HPC ),骨料已渐被当作主要架构材料,而水泥用量则越少越好。HPC的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砂石骨料。我国混凝土方面的专家把砂石骨料的质量视为制约我国混凝土发展的瓶颈,专家分析认为,中国混凝土质量不如西方的主要原因是砂石的质量差,并警告说,如果骨料品质低劣与离散性大的现状得不到改善,HPC就不可能实施。因此,砂石骨料的颗粒级配、粒型、表面特征、针片状颗粒含量、空隙率等过去不被重视或无法控制的性能日显重要。
水泥企业进军混凝土行业,不止发展混凝土及制品,更应向“工厂化生产”发展
刘院长认为,水泥企业向下游发展,应该走高端路线,不仅仅是生产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更应该走深加工路线,向“工厂化生产”发展。
近几年,我国的建筑业发展不健康,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频现,房子价格很高,品质却很低。混凝土强度过低、施工方法落后是问题的根本原因。比如现场搅拌混凝土,缺少科学设计,在水泥使用上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预拌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也会存在着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特别是现场施工人为操作,即使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发生,但总会有走神分心的时候,一旦不注意,就出现质量问题,而一座建筑物可能需要多年后才可看出这些威胁人身财产安全的隐患。
工厂化生产是解决建筑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要提高水泥的深加工率,第一步是做成预拌混凝土,而更高层次的则是在工厂里直接做成混凝土制品,比如构件、管片、柱、梁、板等,施工现场仅仅需要装配就可以了,不但施工速度加快,更能保证施工质量,杜绝人为因素的干扰。发展深加工等于提高产业附加值,相对于水泥制造业来说,是属于产业链的高端,代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方向。
现在我国政府部门也在推动住宅产业化,很多房地产公司如万科集团已经开始实行。把现场施工的劳动放在工厂来生产,现场是以人工为主,工厂是以机械作业和流水化自动作业为主,这样的生产效率比人工要高得多,所以只要形成规模化生产,质量既能够得到保障,成本也不会增加,不会提高建筑物的造价。国内目前的商品混凝土领域因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乱加水现象,这对混凝土的强度也是不利的,自然灾害导致的建筑物坍塌其中就有这部分原因。所以,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走规范路线,建筑工业化必须要把材料做成终端产品,通过材料的再加工、深加工、精加工,让老百姓得到安全可靠的居住环境。
当然工厂化生产,也同样存在着运输范围的限制。因此,工厂化生产应该采用柔性化、移动化的生产方式,扩大运输范围。生产企业应该拥有多种模具,多种加工工艺流程,做到需要做什么产品就可以做出什么产品,比如可以到工地附近租厂房进行建设,或者可以在汽车上进行组装。比如,万科和北京榆构就联合开发了“房屋工厂”: 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通过一条流水线,像生产普通商品一样制造房子的各种部件,做成半成品或成品,由客户挑选,订购个性化的房子,再由工人像搭积木似的进行现场组装。安装一栋200平方米的两层独立住宅的主体结构,只需五天时间。这样的生产模式,不仅解决了现场施工噪音、环境污染问题,还能保证房子的质量及外观的统一性,尤其像外墙面的平整度好,细部处理细致,观感质量好。而且施工精度很高,工作效率高,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同时还有更多高科技和新节能材料的应用,提升了房屋的抗震性能和节能保温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