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有一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通常质量稳定,但也出现过欠烧料和黄心料两种不正常熟料。它们的物理性能,如:标准稠度用水量、细度、比表面积、易磨性、强度等与其形成的工艺条件有一定内在联系。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现将其列举出来,供各位同仁参考。
1 欠烧料
有一段时间,由于窑头窑尾密封,三次风管前端等多处漏风,造成窑内煅烧温度低,二次风温只有000℃,三次风温850℃左右,比正常时低100多度。窑系统温度低,熟料液相不够,使得新相的形成不好,由此晶体发育不良,尺寸细小,矿物间为接触式胶结。阿里特偏少,且边棱不平直;贝利特形状不规则,表面无交叉双晶纹;且孔洞较多,孔径较大,孔隙率高,升重偏低。熟料表面无光泽,细碎料多,窑头飞沙大,料球质地疏松,熟料强度低。几个欠烧熟料样品的物理检验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欠烧熟料样品的物理检验结果
由于熟料孔隙率高,结构疏松,容易粉磨,因此其细度偏细,比表面积偏大,标准稠度用水相对要大一些。
采取的措施:通过抢修,更换窑头窑尾密封,对三次风管漏风处进行挖补,杜绝窑系统漏风。检修后窑系统恢复正常,窑电流在740~ 850A之间,二次风温恢复到1180~1250℃之间。熟料质量随之稳定提高,煤耗也有所下降。
2 黄心料
黄心料俗称还原料。这种熟料心部发黄且坚硬致密,外观颜色与正常熟料相同,因此又叫黑壳黄心料。黄心料是在煤灰分大(Vad>27%)、窑内通风不畅、煤粉不完全燃烧、窑内呈还原气氛条件下形成的。
粗煤粒烧剩的焦炭粒子掉落物料中燃烧时,能把其中的 Fe2O3 还原成 FeO,FeO与SiO2、CaO反应逐步生成钙铁橄榄石(CFS),并与C2S生成有限固溶体。在温度降低到1230℃以下时,C2S与CFS将离溶成共析结构,当温度较高而又接近1230℃时,由于CFS的熔点较低,逐步溶入液相而残留手指状、树叶状贝利特。
这种熟料的另一个岩相特征为A矿数量少,发育差,黄心部分主要为橄榄石化B矿。由于煤灰掺入物料,使SiO2 和Al2O3 成分增加,局部(黄心部分)的KH值下降,再加上煅烧温度低给A矿形成造成困难。此外,由于Fe3+ 被还原成Fe2+ ,Fe2+大量进入B矿及玻璃体,所以C4AF 的量极少,中间体的数量也相对减少。
黄心熟料的外壳在高温和氧化气氛下可以被再氧化或煅烧成正常熟料,所以其外观颜色与正常熟料相同,其岩相结构与正常熟料相似。
由于黄心熟料中出现低溶液相(CFS),粘度低,流动性好,在熟料中容易排出气体。因此,这种熟料孔隙率低,升重高,熟料致密难磨。其物理性能检验结果见表2所示。
表2 黄心熟料物理性能检验结果
采取的措施:
(1)在煤质差的情况下,尽量将煤粉磨细,将煤粉细度由4.0%降为3.0%,以使煤粉燃烧完全。
(2)灰分高的煤与灰分低的煤搭配使用,严格加强煤布料机和取料机的操作管理。堆料前将这些煤按比例搭配,堆料时多煤堆交替堆料,以消除离析现象,稳定煤质。
(3) 还原气氛一般是在厚窑皮的情况下产生的。控制合适的熟料三率值,以得到合适的窑皮长度和厚度,使窑皮平整坚固。在还原气氛下,熟料KH一般偏低,我们将熟料三率值调整到KH=0.880~ 0.890,n=2.6~2.7,P =1.5~1.6。
(4)适当减少生料投料量,减小窑内物料填充率,改善窑内通风。
采取以上措施后,经过几天的调整,熟料质量大有改观。烧出的熟料结粒均匀,色泽黑亮,熔融感强,熟料脆性大,易于粉磨。阿里特发育良好,晶形完整,包裹体少;贝利特呈圆形,具有细而密的交叉双晶纹,大小均齐。矿物中空洞少而小且分布均匀。正常熟料的物理性能检验结果见表3所示。
表3 正常熟料的物理性能检验结果
3 结束语
(1)综合表1和表2可以看出,欠烧料组织疏松容易粉磨,在粉磨时间相对短的情况下,0.8mm 筛筛余(1.6%~1.8%)较黄心料(2.4%~3.0%)的低;比表面积(350~358m2/kg)较黄心料(340~350m2/kg)的高。因此其标准稠度用水量相对偏大。而黄心料致密难磨,细度粗,比表面积低,其标准稠度用水量相对偏低。
(2)熟料易磨性还与熟料中C3S含量有关,C3S含量与熟料的易磨性呈线性关系。C3S含量高的熟料强度高, C2S含量高的熟料强度低。正常熟料的阿里特晶体几何轴比大(晶体长度与宽度之比),一般为2左右,粉磨时容易断裂;而正常熟料的贝里特晶体多为圆粒形,因此贝利特的易磨性不如阿里特的易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