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泥粉体状态与控制方法
水泥颗粒是一种人工粒体,水泥的群体颗粒具有高比表面积(单位质量物质的二相界面面积)与多分散性(某一样品中每一颗粒都不尽相同)两大特征。
水泥粉体状态的一般表达:磨细程度(细度和比表面积)、颗粒分布和颗粒形貌。
1.1 水泥细度
水泥的粒度就是水泥的细度。水泥细度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凝结、水化、硬化和强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能。
我国水泥标准规定水泥产品的细度80μm方孔筛筛余不得超过10%。控制细度的方法简单易行。在一定的粉磨工艺条件下,水泥强度与其细度有着一定关系。水泥的筛余量越小,表示水泥越细,强度越高。但用这一方法进行水泥质量控制还存在较多问题:
(1)当水泥磨得很细时,如80μm方孔筛筛余小于1%,控制意义就不大了。国外水泥普遍磨得很细,所以在国外水泥标准中几乎全部取消了这一指标。
(2)当粉磨工艺发生变化时,细度值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开流磨筛余值偏大,圈流磨筛余值偏小,有时很难根据细度来控制水泥强度。
(3)细度值是指0.08mm筛的筛余量,即水泥中≥80μm颗粒的含量(%)。众所周知,≥64μm的水泥颗粒的水化活性已很低了,所以用≥80μm颗粒含量的多少进行水泥质量控制,还不能全面反映水泥的真实活性。
1.2 水泥的平均粒度
在水泥粉磨过程中,不是均匀的单颗粒,而是包含不同粒径的颗粒体--粒群,所以在评述水泥细度时若只用筛余这一简单的表示方法,差不多有90%多的水泥颗粒都通过筛孔成了筛下物,然而这些筛下物的颗粒大小并不清楚,故筛余量相同时比表面积也会出现很悬殊的现象。
平均粒度有几种表示法,如算术平均直径、几何平均直径、调和平均直径等。
水泥颗粒的平均粒度是表征水泥颗粒体系的重要几何参数,但所能提供的粒度特性信息则非常有限,因为两个平均粒度相同的粒群,完全可能有不一样的粒度组成(颗粒级配)。
1.3水泥比表面积
国外水泥标准大多规定比表面积指标,一般都采用勃氏比表面积仪测定水泥比表面积。我国的硅酸盐水泥和熟料的国家标准规定已与国外标准一致。水泥比表面积与水泥性能之间存在着较好的关系。但用比表面积控制水泥质量时,主要还有下述两方面的不足:
(1)比表面积对水泥中细颗粒含量的多少反应很敏感,有时比表面积并不很高,但由于水泥颗粒级配合理,水泥强度却很高。
(2)掺有混合材料的水泥比表面积不能真实反映水泥的总外表面积,如掺有火山灰质混合材料,水泥比表面积往往会产生偏高现象。
1.4 水泥的颗粒级配(粒度分布)
众所周知,即使筛分细度相同或比表面积相近,水泥的性能有时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原因是粒度分布可能不同(颗粒形状的因素也很重要),因此研究水泥粒度的表征、探索其与水泥强度之间更精确的定量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长期试验研究证明,水泥颗粒级配是水泥性能的决定因素,目前比较公认的水泥最佳颗粒级配为:
3~32μm颗粒对强度的增长起主要作用,其粒度分布是连续的,总量应不低于65%;16~24μm的颗粒对水泥性能尤为重要,含量愈多愈好;小于3μm的细颗粒,易结团,不要超过10%;大于64μm的颗粒活性很小,最好没有。
此外,水泥粒度分布(颗粒级配)不当,还会影响水泥水化时的需水量(和易性)。若为了达到水泥砂浆的标准稠度而提高了用水量,则最终会降低硬化后的水泥或混凝土的强度。因此掌握水泥颗粒级配的指标是很重要的。
表示水泥粒度分布即颗粒级配的方法有列表法、作图法、矩阵法和函数法。
1.5水泥颗粒形貌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水泥颗粒形貌对水泥性能的影响。水泥颗粒如果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貌并不是圆的,犹如破碎堆积的石灰石,有棱角小的,有棱角大的,有片状的,有针状的。水泥颗粒的形貌与粉磨工艺有关。
水泥颗粒形貌通常用圆度系数(f)表示,圆形颗粒的圆度系数等于1,其它形状则都小于1。
国外水泥的圆度系数,大多在0.67左右。中国建材科学研究院测定的我国部分大、中型水泥企业水泥的圆度系数平均值为0.63,波动在0.51~0.73之间。同时在对水泥颗粒形貌的研究中还发现:水泥磨机的研磨能力愈强,f值愈大;高细磨水泥f最大;带辊压机预粉碎的磨机磨制的水泥f值也较大。
试验研究表明,将水泥颗粒的圆度系数由0.67提高到0.85时,水泥砂浆28d抗压强度可提高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