Φ1.5m×12m烘干机常被用来烘干黏土和混合材,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烘干机的后托轮(此烘干机只有2挡,后挡为出口处设有挡轮的那一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后挡2只托轮形成马鞍形现象,而前托轮则基本上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对此,我对其他厂矿的同型烘干机进行观察,发现设备运用好的工厂,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不但后托轮形成马鞍形,前托轮也出现马鞍形或台阶形现象。由于烘干机的运转率不高,所以并未引起重视。最近,在某耐火材料企业,发现其采用的Φ1.5m×12m冷却机因为筒体内温度稍高,运转速度高、运转率也较高,所以在使用不到1年的时间,其冷却机就有了高5mm左右的马鞍形,而前托轮并未出现这种情况。为此,对Φ1.5m×12m烘干机(冷却机)进行了研究,发现造成后托轮起台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设备结构设计的原因。后托轮在2个挡轮之间,为了使轮带与托轮在全宽上均匀磨损,又使传动大小齿轮良好啮合,同时又要保证前后两端的密封装置不失去密封作用,所以筒体的上下窜动量约为20mm左右。烘干机的前后托轮结构和尺寸相同,宽度为160mm,但前后轮带的结构和尺寸稍有不同(主要是后挡轮带带有圆锥度,以便与挡轮接触),前轮带宽为120mm,后轮带与托轮接触宽度为105mm(与轮带垫板接触的宽度与前轮带相同,也为120mm,这样前后轮带的垫板尺寸就相同,从而便于配件储备)。这样,对于正确安装的后托轮来说,其宽度上前后将有17.5mm的地方托轮无法与轮带接触。当然,由于加工、安装及调整,以及运行中轮带与上下挡块的磨损等,实际值可能要小些,但从设计角度上讲,要保证后托轮与轮带全宽上都能接触到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对于前托轮来说,其宽度上前后也有10mm的地方,从表面上看也是接触不到的,但由于筒体有一个热伸长量,按设计值为8.3mm,这样,就使得前托轮可以与轮带全宽上都能接触到。为了比较,笔者同时对Φ3m×48m回转窑的挡轮、挡托轮与轮带的结构和尺寸进行了分析,其托轮宽度为450mm,轮带宽度为400mm,窑的上下窜动量约为40mm左右,这样,托轮就能与轮带全宽上都能接触到。很显然,由于设计方面的因素,使得托轮不能与轮带的全宽上都能接触到,由于运行中托轮的磨损,未接触到的部分就会比磨损部分高,从而产生了后托轮的马鞍形。②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不当,人为地使筒体总是在向上窜动状态(如有些厂,为了保证筒体上端的密封装置接触,不致产生冒烟现象,就让筒体总是处于向上的位置)或向下窜动状态,这样也会导致托轮磨成马鞍形或台阶形,而马鞍形或台阶形一旦形成,要越过台阶将十分的不容易。③不注意筒体的窜动情况,或托轮调整不当,也会使筒体不能正常上下窜动,从而使托轮与轮带在小范围内接触,导致马鞍形或台阶现象出现。④维修不当。当轮带与垫板挡块磨损到一定值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位置或重新定位位置不正确,也会使托轮形成马鞍形或台阶形。
对于因设计上的原因而出现的后托轮马鞍形,从表面上看,因其仍然保证了轮带在托轮上的全宽接触。而且,只要筒体的上下窜动量不受限制,即大小齿轮的接触不受影响,这个马鞍形磨损,对烘干机的正常运转没有多大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托轮调整不当,或者说托轮调整的方向与实际需要调整的方向相反,或者由于筒体未能正常上下窜动,较长时间在某一位置运行,那么,在纠正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麻烦,可能会限制筒体的窜动量。所以,在托轮大修或更换新托轮时,把后托轮圆柱面前后15mm左右各车削掉5mm(半径方向),会更好一些。
【作者:刘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