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凝土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胶凝材料、细骨料、粗骨料、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人造石材,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因此,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其质量的主要指标有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表面蜂窝麻面等。笔者认为,在混凝土质量控制中,保证水密性和耐久性是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在使用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而是混凝土的坚固度。根据工程中的施工操作来看,混凝土的质量归根结底必须严格控制两头:一头是混凝土供应商,必须提供高品质的混凝土;另一头是施工承包商,必须规范施工,按照要求养护。本文就混凝土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一些看法。
一、混凝土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观念上轻视混凝土技术,错误地认为混凝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严重影响混凝土技术进步。实际上混凝土是用最简单的工艺制作的最复杂的体系,从表面上看混凝土就是由水泥、砂、石和水组成,另外加上适量的掺合料和外加剂,拌合而成。但是由于混凝土存在粒料级配和施工及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空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出现一些非均匀性特征。由于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的性质不同,不同地区不同材料差异造成混凝土非特定的性质要求,就决定了在水泥混凝土制作、施工、硬化过程的复杂性。
2.砂石中含泥量超标,导致混凝土骨料质量差,严重影响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料作用,由于我国砂石存在含泥量过高、粒形很差、配级不良的问题,不仅浪费砂石资源,而且也造成用水量很大,严重影响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同时,在一些地方砂石标准形同虚设,致使石子中泥块等软颗粒含量和砂子中含泥量大大超标,原料品质无法保证混凝土质量。我国混凝土质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骨料的质量,骨料首先不是强度,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级配和粒形良好的骨料,可以得到最小用水量的拌合物。
3.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检测责任不明,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未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规范施工。当今施工现代化程度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施工队伍素质差,野蛮施工、不讲职业道德,使得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法不能与当代混凝土相适应,尤其表现在施工养护方面,未能按规定时间、方法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工程进度,追求施工速度,使得施工质量达不到标准。高质量的混凝土结构是需要混凝土结构设计单位、混凝土原材料供应商、混凝土搅拌站、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与建筑质量管理机构共同努力建造的。
4.混凝土质量控制体系对混凝土质量的评定存在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仍主要是检测坍落度,由现场人员检测的操作也缺乏规范性。在现场取样,制作标准养护和“同条件”养护的立方体试件,在规定龄期进行抗压强度和其他有关耐久性指标的检测;当对结构、部位或工程进行验收,或者对结构强度有异议时(试件不具代表性)先使用回弹法平行对比判断;再有疑问时,用钻芯法进行校核或其他方法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仅对混凝土质量的评定是滞后的,而且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难以定责。
5.混凝土表面硬度超声和应力波法测(回弹法测),已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回弹法测是基于上个世纪对当时混凝土的试验统计资料建立对应关系而确定的。近年来混凝土为适应泵送、免振等施工工艺,其成分有了很大的变化。粗骨料(石子)的含量及粒径大幅度减小,还掺入了大量粉煤灰或其他掺合料。因此,混凝土强度增长滞后,硬度显著变“软”,传播波速减小,碳化速度的发展也有很大变化。在结构实体中钻芯取样而进行芯样的抗压试验,可以直接测得混凝土的强度。与各种形式的推定强度比较,钻芯强度更接近工程实际。但钻芯强度在方法上也有它的局限性,原因是试验芯样处理复杂,对试件混凝土扰动引起的累积损伤,对于较为脆性的高强混凝土,这种影响尤为明显,同时,对结构伤害太大。因此,很难成为一种普查的手段,许多情况都是强度报告单的结论能达到设计值120%以上,而结构构件中的外观缺陷却较为严重(蜂窝、麻面、砂线等),凡是在这些部位钻取的芯样抗压强度都不满足设计要求;而拌和物质量符合配合比要求的,则抗压强度一定会合格。同时,这些缺陷的存在会给结构的耐久性带来致命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