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5月初,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开始密集增持旗下上市公司股票。这一波大股东增持势头,明显较此前的4个月强劲。
从4月30日至今,仅仅十余天时间,就已经出现了中国建筑、冀东水泥、建发股份、海信电器、贵州茅台、青岛海尔、上海金陵等公司的大股东增持案例。
而根据WIND资讯统计,从4月1日到4月29日,上市公司大股东无一增持,持股的变动方向全部为减持。
其实在今年前3个月,被大股东增持的个股也屈指可数,1月份仅2只个股,分别是天音控股和京新药业,2月份仅海螺水泥、方大炭素、中兵光电、农产品、中国国贸等5只个股,3月份则仅有中工国际、世荣兆业、浙江龙盛和瑞贝卡4只个股。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股东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增持的趋势或许不会减弱。
一方面,有不少上市时间不长的公司屡屡破发,特别是一些估值并不很高的大盘蓝筹。例如中国建筑发行价为4.18元,其大股东屡屡在破发价附近增持,而中国一重、华泰证券等公司目前二级市场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发行价。
此外,2008年底至2009年初,有被大股东增持记录的一些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价格已经开始接近此前的增持价格。比如,张江高科大股东2008年底在10元附近增持张江高科,大股东当时称,增持价格不高于16元/股。而昨日张江高科的收盘价不到11元。再如工商银行,汇金公司于2009年10月左右对其进行增持,增持价格超过4.5元,而昨日工商银行的收盘价格为4.43元。
一般而言,大股东对旗下上市公司了解程度较深,对其价值也有很好的把握。这些资金在二级市场买入上市公司股票,对投资者指导意义较大。但是,应注意,这些大股东的增持,可能更多的是从旗下公司长期价值角度出发,而较少考虑短期市场整体走势。产业资本往往目光长远,因此其短期被套的现象也不罕见。鲁西化工的10位高管今年2月份集体在6元附近增持鲁西化工,2个多月过去,这些高管的亏损都达到了10%左右。
特别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大股东增持背后的动因。一般而言,大股东增持可视为是看好公司长期发展、认为市场存在低估可能。但是也有少数大股东的增持可能另有所图。从以往的情况来看,部分公司大股东增持,是为了推动权证、可转债等融资行为的实施;而有的公司,则是高管一边增持,大股东却在拼命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