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30 09:38:40 来源:水泥人网

张人为:戴上过剩的帽子是喜中之忧

——访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会长张人为

怎么看待产能过剩?

过剩的是落后产能,水泥、平板玻璃被列为过剩是“喜中之忧”

记者:在这次国务院开列的产能过剩行业中,水泥、平板玻璃榜上有名。在我们印象中,这两个行业不是第一次戴上“过剩”的帽子,您在建材行业工作了几十年,怎么看待这顶帽子?

张人为:我们并不觉得突然!产能过剩首先意味着行业取得了大发展,满足了国家建设的需要。现在被戴上过剩的帽子,应当说是喜中之忧。

本世纪以来,这两个行业发展迅猛。2008年底,全国水泥生产能力达20.95亿吨,其中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62%;平板玻璃总生产能力达7.5亿重量箱,其中先进技术——浮法玻璃产量占平板玻璃总产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72.1%增至83.5%。这是大发展的成果啊!八九年的时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了50个百分点,意味着平均每年上一亿多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而过去我们在80年代、90年代时,一年能有四五百万吨增量就不得了!

记者:有数据表明,这两个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还在加剧。比如平板玻璃,目前已有40余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因市场原因停产,约占总产能的20%左右,直接损失达10余亿元。即便如此,今年上半年就又建成投产13条生产线,新增产能4848万重量箱。照此发展速度,这两个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前景?

张人为:水泥、平板玻璃两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首先是由落后产能造成的。不这样认识,就会殃及先进产能的发展。

以水泥为例:2008年,华东地区的水泥消费量5.32亿吨,已有水泥总产能7.73亿吨,产能过剩2.41亿吨,其中仅新型干法的水泥产能就可满足市场需求。从全国来看,虽然到今年底我国新型干法的比重将超过70%,但仍有近30%的落后水泥产能。而从各省区市的情况看,2008年立窑等落后工艺水泥熟料产量所占比重超过40%的省份多达14个。

虽然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淘汰落后产能,自2001年以来,全国水泥行业已淘汰落后产能约2.6亿吨,但立窑等生产能力仍有近5亿吨左右;“小平拉”等平板玻璃落后生产能力也还有约8000万重量箱。我们既要防止在一些区域市场先进产能项目投资过于集中,导致产需失衡、过度竞争等问题;更要继续坚持淘汰小水泥、小玻璃等落后产能,并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水泥、玻璃是以内需为主的行业,也是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随着经济增速及发展方式的变化,需求量将从迅猛增长转入适度增长,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水平升级与组织结构调整,才是产业发展的趋势。此外,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它们还有巨大的技术升级潜力。因此“过剩的帽子”要辩证看,我们完全可以借结构调整东风,加快产业升级。

为何重复建设屡禁不止?

需求大、门槛低、自律差、监管弱,硬发展没道理

记者:目前水泥项目实行的是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制度,平板玻璃项目也实行备案制度,为什么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张人为:问题也在于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不准确,地方政府又没有合理的引导。

分析建材产品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促进了产业和产品产能的快速增长。

二是资本的逐利性特点和企业追求利润的逐利行为客观存在。现在民间资本很充足,而水泥行业准入门槛不高,设备国产化后投资成本降了近2/3。虽然水泥目前的价格不高,但仍有利润,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甚至有些投资项目完全是属于投机性的。

三是行业缺少自律,缺乏自我纠偏、自我完善的能力。建材行业也存在“坐公交车定律”,没上车的都想挤上车,在车上的不希望有人再挤进来。很多可能不合新规的项目听到产业调整的风声,都赶在政策出台前上马。结果往往是出台一个文件,催生一批企业。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你怎么让他死?而拆的成本又往往比建设的成本还要大。

四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对如何有效促进并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还缺乏经验。这两个产业并非完全市场化,上项目还需要政府核准或备案,政府完全有手段进行有效调控。目前确实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或不知道怎么管才能管好。政府的执行力不强,协会又处于弱势。如果每一次关停、淘汰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些企业就会觉得无关痛痒,也不再害怕了。我们必须明白,有市场需求,才有产业自小变大;有结构调整,才有产业由大变强。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cementren;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稿请联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业务咨询:18911461190